文言文教学是怎样的状态

5个月前 (01-11)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7 已阅读

        文言文的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点小感触,写一小浅文也胡乱支吾两声。

        文言文的常态教学就是开课后,先诵读一通,强调“熟读”“读悟(凭语感)”,即所谓的“读熟”“义现”,乃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读悟义”“以声悟义”“以读促悟”“以读解义”“以读悟道”,再来字句落实,一字一句翻译,以疏通文意,还强调落实在书面上,(文言文教学独特的美点就是吟诵、有感情读、文白翻译<包含释词、译句>,可以不读吗?不行。至少要读几遍。方式是有机灵活穿插读。可以不死板程式翻译吗?可以,也不可以,要看程度决定。由于这些,所以课没办法上得太轻松。太轻松了的一般是假课、没良心课。)这些显示文言教学的独特的美点,这些基础功夫老师学生倒做得踏踏实实、板板扎扎,不由不令人敬佩,再解析(或者合作解析)手法主旨、篇章结构层次等(其间又穿插读,强调“以读悟道”)。典型的、经典的模式套路。

        示例许多老师的课例描述。

        教学文言文,多数人一般秉持重言轻文的原则,突出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官方语的独特美点。至于言文融合、文随言动的原则,则是追求的更高境界或者说是至境。这些体现了程度的不同,境界的不同。其实言文在教学中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融合的、有机统一的。就是说言文要处于文本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中融合、统一。这是努力的方向。以上观点的根据是,因为文言语言文句,它本身就是一个美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美点,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一道美景,文言语言的音形义,本身就有它的美点。要读,多方式诵读,要理解,要运用,要写。学习言,是主要的任务。文言文或说是古文,我们解读时或者品读时,解析它的篇章层次结构大意、中心主旨、构思写法等等,是在教学好“言”这个主要目的任务之后,兼顾了“文”。这些相对来说是次要的,不是主要的。教学中兼顾了“文”,是兼顾训练了其他能力,是兼顾了多维度解析、掌握文章。而最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生机活泼的还是“言”。掌控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不同的境界。言文融合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极端的重言轻文还是属于低端境界。

        我们解析诸葛亮的《出师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美文或非美文,掌握得好,就能够做到“言” 通透,“文”也通透,言文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很强的割裂感觉,言文几乎融为一体。掌握得不好,“言”就是“言”,“文”就是“文”了,言文割裂了。就可能属于低端境界。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修炼无止境。秉持科学的平常心态,就有一点点的不断的进步。


文言文教学是怎样的状态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