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商低会给后代带来多大的影响?

3个月前 (02-04)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5 已阅读

如果不会聊天,聊起天来又强行上纲上线地批判孩子也是情商低的表现的话,我是很有资格来答这一题的。

简单地说,情商低的父母难以和子女进行心平气和、有建设性、有意义的对话。
他们交流时不是就事论事,理性平静地讨论,而只顾单向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评价——往往都是情绪化、片面的想法和评价,极少考虑子女的心情、本意、承受能力。对话可以从一件极小的事情,迅速拉高为对子女为人、成长、甚至人格的负面评判,变成对子女实质性的“人身攻击”。这会日益降低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意愿,让子女下意识地想在情感上疏离父母;还会无形中造成子女的性格缺陷,让子女难以习得合宜的人际交往模式;甚至让子女在自己日后的亲密关系中踩雷。

以下是我家里真实发生过的一些对话:
我:“在机场看见一个人好像丢了很贵重的东西,哭得好伤心好无助,我看了都挺难过的。”
我爸:“你这孩子就是心肠太软。心肠太软不是好事!”
我:……

我:“最近挺累的。”
我妈:“年纪轻轻身体就这么差,这怎么行!”
我:“我只是比较累而已……”
我妈:“你老了怎么办?赶紧找个人结婚吧,不然老了没人管你!”
我:……

我爸:“你和你以前那些同学还联系不?”
我:“有的还联系,有的不联系了。”
我爸:“为什么不联系了?”
我:“生活工作都没有交集了,联系自然就少了呗。”
我爸:“你就是太内向,不喜欢跟别人接触!”
我:……

我爸:“之前介绍给你的小姑娘,你怎么不联系了?”
我:“实在是聊不来,还是算了吧。”
我爸:“你就是不会哄人!”
我:“我又不喜欢她,我哄她干嘛?我吃饱了撑的啊。”
我爸:“你这孩子太不会跟人打交道!”
我:……

我妈:“你最近运动没?”
我:“我隔天跑步一次。”
我妈:“你这运动量不够啊,这可不行啊!”
我:“我一次跑十公里呢。”
我妈:“你这运动量不够啊!”
我:……

此类对话日复一日地发生。久而久之,其直接影响就是:
> 除了迫不得已,我会避免和父母交流。
> 虽然我尽量报喜不报忧,但其实我喜忧都不想报。
> 我心里的不快和委屈,宁愿憋在肚里,也不想跟他们说。

然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我爸妈:“你怎么什么事情都不和家里说?”
我:“我本来就没发生什么事情啊,你难道让我编几个事情来说么?”
我爸妈:“我看人家孩子天天活动丰富的很啊,你怎么#¥)~@%¥&……唉!!”
我:“那你们想听哪方面的?”
我爸妈:“随便!”
我想了一会儿:“哦,我高中同学那谁谁你们还记得不?上个月生了个女儿。”
我爸妈:“你看人家,都有孩子了!唉!”
我:……

结局: 我已经选择永久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必须和父母闲聊的时候,我会非常谨慎地选择话题,非常谨慎地接话,因为我知道,稍不留神,谈话的矛头就会对准我。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平心而论,他们自己说起话来,又何尝不是戾气满满呢?在无脑责备孩子不听话之前,请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好好说话了。

这对于子女的成长、性格、人格养成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因为我不论说什么,父母都能轻易上升到我这个人的高度,从他们先入为主的角度来否定我。少不更事,尚无法独立思考的我真的一直以为自己满身都是毛病,而且时至今日,与我亲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内心深深的拧巴和不自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很少做过或说过什么事情是让父母无保留地认同、肯定的。我不论说什么做什么之前,脑海里都会控制不住地出现父母批判我、指责我的情景——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曾把我360°全方位无死角批判过,无论我客观上做得对错与否,所以的确,我在做任何事、说任何话、甚至动任何念头时,都会有熟悉的、自己被批评的场景蹦出来。这让我在童年甚至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内言行无所适从,胆小怕事,战战兢兢,即便自己理直也不敢气壮。而要命的是,这些又会转而成为父母持续性批判我的靶子——想想看,闲聊时都动辄对子女“人身攻击”、扣帽子、贴标签,当子女真的遇到大麻烦,大委屈的时候,怎么可能再想跟家里说呢?当子女不再将父母视为自己可靠的“大后方”时,子女的成长路径是很容易走歪掉的!

——但是,我们的文化和教育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父母是自己最亲密、最应该信赖、最无需设防的人(尤其对于孩子),我们应该,甚至有义务去与父母维持一种真心实意的亲密关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和父母的大部分对话都会迅速崩塌,以自己被父母否定收场,那么与父母交流对子女来说显然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件平淡的事情——而是几乎等同于主动找骂,是一件正常人都不想做,甚至要逃避的事情。可他们又是我的父母呀,他们生我养我呀,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啊!那么我为什么又觉得这么别扭,这么窝火呢?难道那些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意象都是骗人的吗?为什么我的父母没有那样子对我呢?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吧。虽然以超脱的眼光回看,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但年幼懵懂的自己是很难看透其中症结的,其自然的结果就是,越与父母交流,往往挨骂越多;可越不交流,越觉得自己不对劲,还自我背上了多余的自责和负罪感。这对于子女性格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无需多说。心累啊!

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会严重打折。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身边人交流时,都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无法自已,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心情和感受,完全不懂得去思考对方的言外之意,只顾把自己肚子里的话说出来。有时对方只是单纯地想和我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却张嘴就去抬杠——这简直是我父母对我的交流模式的翻版。潜移默化的力量实在太强大。我潜意识中以为亲密的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越亲密越是这样。这让我很难交到朋友,很难维持良性友谊,伴侣也表示和我交往时,心好累。而迟钝的我真的花了很长很长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的问题所在。如今已经不再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空间和时间完全跳脱出来,回想自己所言所行,回想身边人当时的种种反应,有种恍然大悟,捶胸顿足之感。然而如今性格已然成型,我只能努力调整,但是,很难。

由于我极少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直接的、无保留的爱和欣赏(我从不否认父母爱我),我只能向身边人寻求这种感受。也许是为了补偿内心的某种缺失和空洞,我急切地渴望有人来无条件地理解我、包容我、爱护我、指引我。这一度为我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困扰,自己也因此绊过很多跤。经常的结果是身边人被我恶心到,我自己内心也受伤。我甚至将这种渴求带入亲密关系,往往只要对方稍稍表现出(哪怕是礼节性的)肯定、欣赏、指引,自己的内心真如久旱逢甘霖,反复回味,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因为TA给了我整个童年求之不得的东西啊!而忘记去冷静分析对方的动机,忘记去理性权衡二人合适与否。也不敢在产生矛盾时有理有节地沟通解决,因为怕自己一旦提了要求,TA就不会再继续肯定、欣赏、指引我了。你甚至会为了维持那些东西,默默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只为了贴合对方的愿望。换句话说,在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中长大起来的子女,可能更容易预见“渣男/女”,甚至更容易变成所谓的“舔狗”。如果我的父母在和我交流时能够真正听进去我在说什么,我想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共情,在我做错时,除了责备我,再多一点耐心地告诉我为什么错了,怎样是对的,然后摸摸我的头,可能会不一样一些吧。

是的,父母尽职尽责地抚养了我,但是他们日复一日无意中的言语损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内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空洞。我在成长中付出巨大的代价发现了这个空洞,但是只要这个空洞不填满,我在接下来的人生就要花费同样巨大的精力去避开这个空洞,而且一不留神仍会掉进去。


父母情商低会给后代带来多大的影响?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