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⑳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周前 (04-27)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宪问第十四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夫子说到卫灵公无道,这个时候季康子问了:既然卫灵公是无道的,为什么没有败亡呢?指的是卫国为什么没有亡国呢?卫灵公,“灵”是他的谥号,何为灵呢?乱而不损,曰灵。“乱”指的是卫灵公宠信南子,宠信南子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导致南子参政,淫乱。他的乱体现在生活上,乱而不损,损:指的是治理国政。但是对于治理朝堂之事,并没有什么损害的。季康子听到了孔夫子讲卫灵公是无道的,就开始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夫子接下来讲了其中的道理。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仲叔圉,是管接待和外交的。仲叔圉我们在之前提过,就是孔文子。子贡曾经问孔夫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谓之文也”。

那我们再讲,为何子贡会有此疑问呢?因为仲叔圉有两件事情,做得是没有德行的。第一:攻打国君,以下犯上。其二:随意嫁女,不合礼数。因为有了这两件事情,对于道德上是有亏损的,所以子贡有此疑问,可是孔夫子看问题的角度则不同,是因为看到了他好的一面。这个人为什么会称之为文呢?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负责接待宾客,做外交的。在春秋那个时期,外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头等大事。因为国家比较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外交就显得尤为重要。

 

祝鮀治宗庙宗庙,包含了祭祀、礼乐、文化都在其中。“祝鮀”我们之前也学过,祝鮀之佞。何为佞?巧言谄媚。也就是这个人的口才虽好,但是却是巧言谄媚的,他也正是以巧言谄媚,获得了卫灵公的信任。

我们讲万物分阴阳,一件事情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这个人是谄媚的,是巧言令色的。可是你用他来治理宗庙,主持祭祀,却是用了他好的那一面。那我们再看仲叔圉也是一样的,他虽然在其他的事情上有损德行,可是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的学问很好,当他在学问很好的时候,他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外交的事务,很好地接待他国来访的宾客。“好问”,他就会虚心的去求教,并且当你一个人好问,虚心求教,对方是会感受到喜悦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有其他的诸侯国的大夫,来到卫国,这个时候仲叔圉负责接待,他发现对方有长处,他可以去问,他可以去学。这个时候自己会有所获得,并且对方也会感受到你的认可。所以当我们懂得用一个人好的那一面,就可以发挥他身上的优势。

 

王孙贾治王孙贾是负责统帅军队的。我们看看卫灵公安排的这三个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件事情,都在这里了。首先:是外交。第二:是宗庙的祭祀活动,礼仪文化。第三:是军队。

王孙贾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过,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曾经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为什么会问这番话呢?因为孔夫子去见卫灵公,去见南子,这个时候王孙贾,其实是用话来刺激孔夫子,说你与其谄媚灵公、南子,不如谄媚于我,因为我是卫国的权臣,如果我比较高兴,你可能会留在这个地方。可是孔夫子不这样认为,孔夫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我要行的是正道,我不需要谄媚任何人,你认为我是在谄媚灵公,实则不然。如果我自己行的不是正道,我去谄媚任何人都没有用。

所以当孔夫子想留在卫国从政,王孙贾是从中阻拦的,虽然他从中阻拦,我们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孔夫子看问题的中正,他依然在说王孙贾治军旅,是有他自己的长处的。

那我看看我们文中提到了四个人:卫灵公、仲叔圉、祝鮀、王孙贾。每个人都有他不好的那一面,都有他好的那一面,所以当孔夫子说到卫灵公无道,季康子就问,那既然无道,为什么没有败亡,没有亡国呢?

孔夫子说,因为有这几个人坐在了重要的位置上,那我们再看卫灵公,他是懂得识人用人的。我们讲了每个人都有他不好那一面,都有他好的那一面,而灵公恰恰是用人用到了他的长处和优点,所以卫国其实是很强盛的。

在《孔子家语》当中,记载一段对话,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以您来看,在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之间,可有贤德之人?孔夫子说:我还没有见过这个人,但是卫灵公这个人,可以称之为贤君,因为那个时候孔夫子还没有来到卫国。但是他通过一些事迹,知道卫灵公是一个贤德的君主。这个时候哀公问,他怎么是一个贤君呢?“闺门无别”什么叫闺门无别呢?就是南子她还是参政的,那怎么能说卫灵公是贤德之人呢?

孔夫子讲:我指的是朝堂之上,并非生活之中。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卫灵公的乱,乱在生活。他的贤,贤在朝堂。因为他在朝堂之上,是有贤德的一面,他懂得识人用人,所以他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

我们通过这段话,再来延伸其中的道理。一个人看问题要中正地去看待,不能以偏概全,我们看看季康子是不是以偏概全,听到卫灵公无道,就认为那他的国家应该灭亡才对。这个像不像生活当中的我们?看到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德行啊,他怎么能那么有钱呢?那是我们没有看到这个人身上的优点。我们看到一个人说他脾气很暴躁,既然这个人脾气这么暴躁,他怎么会有那么好的爱人?为什么他的企业做的还挺好呢?是不是古人讲的善良,讲的道德,讲的忠信,是没有道理的呢?绝非如此。是我们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我们只是看到了其中一点,而并没有看到这个人背后,还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

再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心直口快,他说的话总是伤害他人,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毫无德行,实则也不然。当你去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内心可能很柔软,只不过他的嘴上不饶人。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没有礼貌,我们会认为没有礼貌的孩子能有什么出息。其实不一定,你接触之下,可能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慧,接触之下可能发现这个孩子很有才华,只不过他在礼貌这一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我们看孔夫子看问题很中正,卫灵公虽然在生活上是乱的,可是在治理朝廷之事,他是贤德的,他是懂得识人、用人的。

我们看仲叔圉,虽然在道德上是有一些欠缺的,可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他是很认真刻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再说祝鮀,这个人巧言谄媚,获得了灵公的信任,可是用他去祭祀宗庙,他的口很好,并且对于礼仪这些事情是熟知的。

我们看王孙贾是一位权臣,可是他治理军队这件事情,是很擅长的,所以孔夫子他能看到事情好的那一面,可用的那一面,源于他的中正。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看到了一件事情,听到了一件事情,可能只是某一个部分,我们就开始下结论,开始批判,开始评判。这个时候导致我们整个思维和价值观,都是扭曲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懂得做中正的看待问题,你不会轻易的去评判一件事情,不会轻易的去评价一个人,而是就事论事。

比如说你在生活当中,你去管理一个员工,你去和朋友相处,你和陌生人相交,都是一样的道理,说你发现员工身上有一个优点,那你不会认为他所有的地方都是优点。你看到一个员工的缺点,你也不会因此而讨厌这个员工,他还有其他的优点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的,发现这件事情,朋友办得并不好,不代表其他事情,他办得都不好。我们看到一个人经营一个企业,不会因为他性格有一点是我不喜欢的,而去抹杀了他其他的功劳和优点。所以一个人,当你中正地看待一件事情,你整个心态,就会变得特别平和,当你变得平和以后,很多事情你才能看到其本质。

比如说孔夫子看到了卫灵公的识人、用人,所以这是卫国,没有败亡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生活当中,看到一个人企业经营的好,一定有他的长处。我们看到两个人的感情经营的好,一定是有一方付出的比较多,或者两个人有某种优点,可是同时,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优点,也不能认为这个人所有的都是正确的。

我们在生活当中,恰恰容易犯的就是这个错误。比如说看到一个人有优点,就会认为这个人处处都是优点,而忽略了他的问题。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缺点,就开始下了结论,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其实他都不是中正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宪问篇第十四 ⑳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