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67 汉纪59读记

2周前 (04-27)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本卷记公元214-216凡三年事

纪事:

一、刘备:得了荆州想四川。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用荆州,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便欲图益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攻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于是向刘璋请求增兵一万,但刘璋只答应给刘备兵四千。张松见刘备要回荆州,写信劝刘备留下,但被哥哥张肃发现,张肃将张松举报后,刘璋将张松处死,刘璋下令守关将领之文书不要再送达刘备。刘备召白水督杨怀、高沛,责备他们对客人无礼,把这两人处斩,吞并了杨怀、高沛的部队,占领涪城。至此,刘备、刘璋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起初,益州主刘璋听闻曹操要率军进取汉中,非常担忧,便听从张松建议,邀请刘备入川,防卫益州。给刘备增强军力,又让刘备督白水军,让其攻打张鲁。刘备借机率军进驻葭萌,并未立即发动对张鲁的战事,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待与刘璋关系破裂后,便一改往日“惺惺作态”的仁义谦让,彻底露出欲图霸业的“獠牙”,势如破竹,一路攻破益州门户--雒城,围攻成都数十天。刘璋不愿城中百姓遭难,在简雍的劝说下,打开城门投降刘备。刘备把刘璋安置在公安这个地方,归还他的全部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印绶。

刘备自此夺得益州,领益州牧,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策,初步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基地。这便是益州之战。

刘备夺得益州后,孙权则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只说:“我得到凉州后,定当将荆州给你。”孙权因而忿恨,并且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与刘备争夺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同时种下了日后孙权命吕蒙袭取荆州的祸根。

二、诸葛亮治蜀。

刘备取得成都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辅佐刘备治理蜀地,严刑峻法,不少人产生抱怨情绪。法正劝诸葛亮说:“如今我们刚刚占据一州,建立国家,还没有施加恩惠,安抚民心。希望放宽禁令,以示对当地人的尊重,满足当地人的意愿。象当年汉高祖进入函谷关,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感恩戴德一样”。诸葛亮说:“你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因为政令苛刻,造成民怨沸腾。所以,一人举义大呼,秦国顷刻便土崩瓦解。高祖在这种情况下,约法三章,简易宽松,正合民意,所以才取得成功。刘璋糊涂软弱,自其父刘焉以来,对蜀地的人有累世之恩,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关系,因而造成互相奉承的风气,导致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以致蜀地人士如今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没了规矩。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才是治国的主要原则。

三、“二荀之论人,久而益信”。

公元214年七月,曹魏尚书令荀攸去世。荀攸深沉明智,善于隐藏自己。跟随曹操四方征战,经常参与机密谋划,运筹帷幄,荀攸的子侄及当时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他曾献过哪些计策。曹操曾经称赞说:“荀文若(荀彧)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荀攸)去恶,不去不止。”又称:“二位荀尚书对人物的评论,时间愈久,愈能验证他们的观点中肯,我终身都不会记。”

四、“张辽止啼”的典故。

公元215年八月,孙权率十万军围攻合肥。当时,曹操去征讨张鲁,料到孙权可能会趁机攻打合肥,便留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守合肥,并在临走时,给合肥护军薛悌留下一封信函,在信封上注明“敌人来了再打开看”。孙权到时,薛悌等人打开信,信中写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得参战”。诸将认为众寡悬殊,对曹操信中指示有所怀疑。将领张辽认为应该按照曹操信中指示,趁敌人刚到,尚未集结,予以迎头痛击,挫其锋芒,安定军心,然后才能据守合肥。乐进等人默不作声。张辽气愤地说:“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位若有疑问,我张辽独自出战!”李典原与张辽不和,却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可以以私憾而忘公义,我请求一起出战!于是,张辽趁夜率领800士兵,冲入东吴十万大军之中,使得东吴军队大败,孙权甚至逃到山上以避免与张辽交战。这就是合肥大战。孙权是在逍遥津渡口乘船逃走的,所以在《三国志》中也称“逍遥津之战”。这场战斗让张辽威震江东。

据说,在江东地区,每当小孩哭泣难以安抚时,父母会对小孩说“张辽来了”,小孩听到后便立刻停止哭泣。这个典故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俗语流传。


《资治通鉴》卷第67  汉纪59读记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