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是止戈的第一步

2周前 (04-2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4 已阅读

在《楚乔传》中一条重要的故事线就是燕洵全家被屠。

彼时借赐婚的燕洵反出长安,回到燕北自立为王,开始筹划复仇。

这个因为猜忌引发的国家灾难,虽然因元淳公主弑父的举动从而敲醒昏聩的皇帝,然而却为时已晚,数以万计的百姓因此丧命,更是加深燕洵与魏帝的仇恨。

当年因大梁谍者偷换燕洵家书导致燕洵父亲在赶往长安的路上遇伏身亡。多年后,襄王也遭遇了同样的阴谋。

一直在同宇文玥协商与燕洵议和的襄王元彻收到了笔迹口吻丝毫看不出来破绽的假信,却被谋士东方忌怂恿带兵前往燕北以完成他梦想中的大业。

被魏帝放逐燕北的十三皇子元嵩亲眼目睹燕北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百废待兴的局面后恳请元彻止战休戈。

当元嵩分析目前首要问题是要承认当年燕洵父亲蒙冤的事实,然后正名,接着才能议和时我发现就连保护元嵩的往生营杀手蒙枫都不免动容。

因为人往往陷于认知牢笼而不自知,当出现外部刺激时会首先启动防御系统,所以不太容易接受事实。

说白了,这些都是信任引发的危机。

与此相同的场景就是《与凤行》中行止面众仙时臆测未来三界安危时说,“以从未发生的事来论行止的罪实在不该,此间事是我一个人的错,与沈璃无关,还望众仙家不要胡乱指摘;再者,行止有错但只错在妄动神力、违逆天道,而并非错在心属一人。”

《楚乔传》和《与凤行》中这两处情节设定与其说是人物升华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也是厘清事物本末的一种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造成问题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才能溯源清淤。

因世人多喜糊弄,追求中又少了纯粹,大差不差就成为心比天高却庸碌无为之人的选择,究其原因并非理不清本质,实则是懒于思考。

襄王元彻在听元嵩说燕北百姓伤亡惨重时竟然认为其不足与牺牲的皇室血脉元齐相较。

因为在他心中,长安的百姓优于燕北的百姓。所以,他只想攻陷红川城一雪前仇。

而燕洵的家人遭受虐杀,燕北百姓惨遭屠城的仇恨也与大魏不共戴天。

所以,大魏与燕北之间的仇恨若不能从根上找到消解的办法,那么倒霉的只有百姓,开心的只有觊觎大魏国土的大梁。

行止为找到因阵亡消失在东海的沈璃用了止水术冰封东海,虽未造成伤亡却妄用神明力量,所以他遭受天道反噬。事后他承认过错也积极弥补,神明的悲悯依旧抚慰着三界众生。

认错是纠错的首要步骤,毕竟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认错是止戈的第一步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