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

3周前 (04-3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9 已阅读

《面纱》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毛姆的“人性三部曲”之首,1925年出版至今已90多年,但里面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探讨一直不断引发人们的深思。

从头到尾,毛姆都是冷静的旁观者,既没有迎合读者,也没有拔高角色,而是揭开蒙着的面纱,还原真实的生活,从书中可以找到你我的影子,甚至连自己也不敢面对的自我。

故事一开始好似悬疑小说,中国香港,安静的午后,转动的门把手,一个紧张万分的女人,一对偷情的男女。悬疑拉满,故事也就此展开。

凯蒂.贾斯汀,故事的女主角,此时就是一个漂亮、愚蠢、虚荣而又轻浮的女人。她随在香港殖民地工作的丈夫沃尔特从英国来到香港。

沃尔特.费恩,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细菌学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早出晚归、沉默寡言。

凯蒂被外表英俊、潇洒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汤森用甜言蜜语迷倒,看不到他面纱之下的虚伪和卑鄙,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背叛了沃尔特。

沃尔特知道汤森的真实面目,却不能直接告诉凯蒂。此时的她正陷于汤森的情网中,想和他离婚,然后与汤森结婚。

为了让凯蒂看清汤森的真面目,沃尔特让凯蒂随他到霍乱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平息当地的瘟疫。凯蒂满怀希望求助汤森,汤森立刻露出自私、无赖的嘴脸,拒绝了凯蒂。

心灰意冷的凯蒂只得随沃尔特来到湄潭府。在湄潭府,凯蒂一点点淡去对汤森的情感,心灵逐渐得到升华。

海关副关长沃丁顿在书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特殊人物,他既在故事之中,又在故事之外。

他把沃尔特和凯蒂看得很清楚,他一点点指引着凯蒂揭下面纱,走向净化心灵之路。他带凯蒂去修道院,修女们的清心寡欲、无私奉献让她感动,在这里,凯蒂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霍乱而不断死去,让她既震惊又感慨。沃尔特精湛的医术、忘我的工作,在修女、当地官员中的崇高形象和好口碑也让凯蒂对他心生敬意。

这些都在一点点地影响她、改变她,在这里,凯蒂忘掉了汤森。就在她醉心于修道院工作时,一件改变她和沃尔特命运的事发生了,也将故事推向最高潮。

凯蒂怀孕了。当沃尔特问:“我是他父亲吗?”凯蒂泪流满面,她希望是沃尔特。但现在的她已不是过去那个沉迷于金钱和情欲中的她,她不愿用谎言欺骗沃尔特,她只能讲真话,一句“我不知道”彻底击碎了沃尔特。

沃尔特感染了霍乱,临死前,凯蒂渴望得到他的原谅,她以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可是,沃尔特最后竭力说出的竟是“死的那个是狗。”

这句话是哥德史密斯创作的一首诗《挽歌》里的最后一句,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条狗,起初相处融洽,突然一天狗发疯咬了人。大家都为即将死去的好心人哀叹,但是人活了下来,“死的那个是狗。”

沃尔特对凯蒂是爱之深、恨之切。他不能原谅凯蒂的背叛,也无法原谅自己,至死也没走出心魔,只能痛苦自嘲,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生命如此脆弱,人生何短暂,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痛苦,人们却还要折磨自己,这又是多么地可怜!

怀孕后的凯蒂被安排回国,途经香港时,面对查理.汤森的勾引,先是愤怒拒绝,然后又投入他的怀抱。虽然凯蒂早已认清汤森的虚伪、自私,但是在理智与情感、灵与肉的较量中,情欲又一次获胜。

如果说凯蒂的第一次出轨是被汤森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沃尔特应该原谅她,那这一次出轨则是无论如何都不该被原谅,即使最后她离开汤森,回到英国。

在湄潭府,凯蒂的那一点改变,只不过是她需要适应那个特定条件和特殊环境而已。

回家后,凯蒂强势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即将去巴哈马群岛就职首席大法官的职位。她准备陪同羸弱的父亲,一起前往。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凯蒂将生下孩子、陪伴父亲。

她想生个女儿,让她“不要像自己这么愚蠢、无德、令人憎恨。”让她“无所畏惧,真诚坦率。独立于他人,把握自我。”她希望在陌生的地方获得心灵的安宁,找到生命的归宿。

故事在这里结束了,可是,凯蒂真的会如她所愿,生个女儿,好好教育吗?或者,又会遇到新的诱惑,又一次在灵与肉中挣扎......

爱情是什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关于爱情的讨论有很多。爱情不仅仅是甜蜜、愉悦和幸福,还是背叛、心酸和痛苦。

书中的凯蒂在爱情中迷失,在情欲中挣扎;沃尔特背负着妻子背叛的枷锁活着、死去;他们都未参透爱情,都被爱情所伤,令人唏嘘,让人深思。

毛姆用冷静的目光把爱情的面纱揭开,把爱情中丑陋、肮脏的一面描绘出来,警示后人。

现实里的人生也不是非黑即白,毛姆所展示的更多是人生中的灰色地带。凯蒂和沃尔特都是不完美的,也都有自私和阴暗的一面,都有处于所谓的灰色地带时刻。

但也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推动我们不断去完善自己,征服自己。就像毛姆借助沃丁顿说的那样“战胜自己的人最为强大。”


《面纱》——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