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收获or没收获,区别在哪里?读书收获up的3种魔法

3周前 (04-3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你好,我是罗拉。从学习者到分享者,希望能与你同行。

世界读书日刚过,再来聊聊读书的事儿。在认知层面上大家都认同“读书有收获”。可很多时候自己真的读完了一本书,合上书页,过了几天,又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脑子里好像只剩一个问号:这书我读了个啥?

读书的确会有预期之内和意料之外的各种收获。有些可能在读书当下就已得到,有些需要思考甚至反复琢磨;有些可能转瞬即逝,有些可能长久的印刻在脑中(但不要太过自信,你很快就有可能忘掉)。那些收获或是灵动的珍珠(闪耀着当下独特的灵感光芒),或是美味的甜品(好玩的故事和妙语,非得在下次朋友聊天聚会时分享不可),又或是隽永的参悟(文字转化成的某种人生智慧)。

读书的具体获得,我认为有三种:一是感受;二是理论;三是素材。不同类型的书就像不一样的食材,但都会包含这三种营养。然而如果不能及时整理记录,我们就会让这些营养白白流失,合上书页便中断了未尽的思考,遗失了瞬间的灵感,或是丢掉了有趣的素材,可谓遗憾的无效阅读。

那么如何有效整理和记录这些珍贵的获得呢?与大家分享我的3个独家方法:


感受类:自然而然的意识流记录法

当书中的某个部分激发了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或与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结,请不要犹豫,拿出纸笔(或者录音设备、电脑键盘),关闭大脑的评判开关,跟随感受畅快的输出。不要在乎措辞是不是完美,关键是让自己自由发挥,无拘无束。

隔一天或者一小段时间再去系统整理,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这些感受中竟然有许多灵感和动人之处。说不定这会成为你下一部小说的起点。


理论类:逻辑严谨的框架记录法

理论的美在于结构、也在于流畅的逻辑线条。首先把这个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厘清;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写或画出理论框架(比如用思维导图等),从而理解这个理论的层次、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填充上作者进行论证的逻辑、证据和过程;最后可以记录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把这个理论放在更大的图景里观察,把它与其他理论关联起来,思考它不完备的地方,思考它可能会被自己用在哪里等。

做理论类获得的梳理,可以非常快速地提升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素材类:海边拾贝的卡片记录法

提前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好看的卡片(或者一个好看的PPT版式)。精彩故事、妙语金句,遇到每一段让我们“wow”的文字,都请拿出一张小卡片记下来(别忘了标上来源,书名、作者和章节等),然后保存到卡片盒里。就像给自己的素材账户“存款”,长此以往你会变得非常富有。这些卡片可以单独看,也可能通过排列顺序、互相索引等方法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你需要准备演讲、写作、甚至是与孩子的一场深度谈话时,都可以去翻翻卡片盒,你一定会感谢长期储蓄的自己。以后,说不定这个神奇的卡片盒子还能帮你的孩子写作文呢。


如果你正在读一本书,快来试试这些收获up的方法吧~


读书有收获or没收获,区别在哪里?读书收获up的3种魔法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