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来一个课题

2周前 (05-15)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这是有一些反骨的思考。

看到这个培训班名称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高大上”,且会从内心升腾出一丝“神圣”来,走路的步伐都变得“崇高”了起来。仿佛,快要跻身于那个学术顶端的位置了,欣欣然又飘飘然。

听了一天半,感觉是最没有课题研究思维的人在办这个培训班。别打我,打我的话我说得更多。比如,收费巨贵(打我最凶的人才会私聊给你价格)。好吧,分类吐槽一下。

01形式单一:都是“你讲我听”

三天时间,全都是“你讲我听”,把听众当学习机器,将一些名家请来,做一场关于课题方面的报告。

都讲选题,比如要有大局观时代观,比如作业领域的研究,比如跨学科课程等等。每个人都讲如何申报课题,要做到三大原则七大方法等。

也有已经获了奖的老师展示:我们的课题长什么样,提纲挈领地汇报一番,或者炫耀一番。

培训者的收获就是手机拍了很多照片,感觉自己获得了很多良方。

02无学情分析:不了解培训者具体的问题

虽然培训方提供了一份数据调查,了解老师们在做课题时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知识,对课题申报没有好的经验,不知道怎么选题,成果提炼缺乏等等。可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给出的方案却是大而空的。

比如,教育教学领域,哪些值得研究?给出的答案是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个答案说了等于没有说,如同正确的废话。因为这个答案下,可挖掘的空间太多了。

03不因材施教:你讲你的,培训者兀自迷茫吧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的一个奖项。只要有此奖项,哪怕一个,哪怕一个二等奖,都足够你嘚瑟了(当然,这是追随者的想法,放心,我没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听大课,真正受益人可能就只有几个人。他们都聚焦于整个大领域,将一些普遍现象进行阐述,偶尔加一些案例。而来参加培训的人,几乎都是有一定的经验,不是课题小白(课题小白听这些,还是有收获的)。可以说每一个听众,都是你讲你的观点,我却在想我的课题:

到底选题好不好?

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到底可以用什么的方法?

到底可以有哪些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

效果应该如何呈现呢?

有些课题,已经有一些成果了。那些成果经得起推广吗?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培训者都是带着某种“病理”疼痛来参加一个高端的会诊。到了医院,医院请了一些非常出名的医生来到现场,每个人都准备好PPT,讲讲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身体健康,方法基本都是:清淡饮食,合理作息,不熬夜,控制情绪等等,或者举一些名人养生的例子,给出启示。也会请一些大病痊愈的人来讲讲自己是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最终打败病魔,获得健康。可是,每个培训者的“病理”疼痛到底得到诊断了吗?有可能有,但很大可能没有。因为他们只是告诉你方法。比如将游泳的步骤告诉你,你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学会游泳了吗?肯定不行。因为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实践,就谈不上学会了。所以,会诊结束,培训者的“疼痛”还在。回到学校,还得依赖于某个专家,将课题完成。

也许,是我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我想当一个甩手掌柜,自己不努力,就获得一切。

其实,我也做过几个课题,每次去答辩时,我都是诚惶诚恐。也有心理阴影在——一位专家批判课题选题方向不对,把我们的研究变成了过去式,可时隔不久,课标里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方向。如果有一台课题测评机器就好了,从选题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样便不会做无用功。

一线教师做课题,真正的难点在哪里呢?首先可能是学校的评价制度吧,是否有效激发了老师去乐于研究的姿态,是否给予了老师一定的支持,包括同伴研讨、外出学习等支持,是否给予老师课题展示或评价的机会。因为老师们不是没有可研究的问题,是那个问题的呈现不是专家或者这个时代需要的,这种问题的受益者只是自己或者几个班而已,申奖的机会就很小,因此会打消他们乐于研究的姿态。其次,是写课题申报书,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情,非常有专业知识的,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的,而一线教师最缺乏这样的理论,所以看到课题申报书,就头大,也就不想去做课题了。

写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培训机构如何有效做教师主题培训?这应该是一个好课题。

还有一个课题也可以研究:当下的教学成果,到底肥了哪家的田?如果这个课题的答案真的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那就是真课题。可,这个,也很难界定,因为是自我举证。


哈,得来一个课题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