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待客的诸多规矩

2周前 (05-1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一、茶七,饭八,酒十分。

在农村里每家都会备着一些茶叶,无论好赖,即使平常没有喝茶的习惯也要如此。凡是来了客人倒杯水砌壶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陪客人喝茶闲聊期间,要注意客人的杯子,要随喝随填。给客人倒茶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七分满为宜,太多太少都会被认为不识礼数。有这样一个潜在的意思“茶满欺人”,茶是热的,客人接过的时候茶杯很热,容易把手被烫着。有时候还会因为手烫导致茶杯被摔掉,无疑是给客人造成了难堪。

农村自家吃饭的时候都习惯把饭盛满,这是表达对于家人的关心。让其能够多吃点,也不用太在意吃相。但来客人之后盛饭却要盛八分满,留有余地也方便客人回碗。人们吃饭的时候通常都会把碗端起来,低头找饭碗叫做没吃相。饭盛的过满叫做“碰鼻梁”,端着碗吃饭的时候容易碰着鼻子,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在农村里不管红白喜事还是亲朋聚会,总少不了要摆几桌席,其中更少不了要喝一些酒助兴。对于喝酒来说有着“酒满敬人”的意思,把酒杯倒满象征着敬意和诚意。就算酒洒落一点,人们也毫不为意,反而使得席间的气氛更为热烈。这点在农村里最为常见,即便不喝酒的在这样的场合里也会被感染。另外在北方农村里冬天有“温酒”的习惯,这时候倒八分满为宜。

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

父子不同席。这句话指的是在重要的酒席或活动中,父亲和儿子不应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这是为了体现家族中的尊卑关系,同时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过去,父亲通常坐在上座,而子女则坐在下座,这样可以避免在辈分上的混淆,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

叔侄不对饮。这里的“不对饮”意味着叔叔和侄子最好不要一起喝酒。这是因为叔叔和侄子在辈分上相近,但在古代,叔叔和侄子之间仍需保持一定的礼仪和距离,以体现家族的长幼有序。

三、娘亲舅大,爹亲叔大

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娘这边的亲戚最有分量的就是舅舅,父亲这边亲戚最有分量的就是叔伯,这是基于血缘关系来区分的。说到“爹亲叔大”有两方面意思。旧时农村家庭大小事都是父亲做主,而在遇到重大决定时往往会找兄弟一起商量解决,因为叔伯是自家人。假如父亲不在了,叔伯是有权利参与决定侄儿的家事。农村的家谱中,如果谁没有儿子,往往会把他兄弟儿子过继在他门下。

“娘亲舅大”在母亲这边的亲戚中,舅舅是最亲的。在农村酒席中有坐次一说,如果是外甥家办酒席,舅舅往往都是贵宾席,足以显示出舅舅的尊贵地位。旧时,如果外嫁女儿发生了什么家庭矛盾了,舅舅作为外亲,是外嫁女儿的坚强后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家族之外,肯定数舅舅的分量最重了。如今农村亲戚已经没有了以前那么密切交往,但是无论怎样,但舅舅叔伯总要来往的。

四、亲戚不接不送,朋友不送不接

这名话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要掌握分寸,注意亲疏有别。亲戚关系是断不了的,朋友关系不一定长久。因此,如果自己家有红白喜事,朋友不一定会去,如果先去接,会令对方尬尴;亲戚则不一样,一定会去,去接一下就显得礼摇貌些。

乡间宴请一般都讲究“接”和“催”两个程序。第一次接客,有的写请帖,有的口头邀请,等于提前发个通知,让被请的客人预先做好事务安排,腾出功夫接时出席。第二次为催客,是在临近宴请时进行。主要因为预约的时间长了,再来提个醒,以免客人忘记或记错了;并以此表示宴请的诚意。不履行催客程序,客人会认为邀请不诚恳,多有避而不去的。看重的,甚至为此闹得反目。


农村待客的诸多规矩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