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听说过仓颉造字

3周前 (05-26)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今天我翻开的书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第005页。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第一次读这本书,就被这个“巧诈”击中了,第一个疑问由此产生:为什么作者会使用这个词语呢?

自从跟老师学习《千字文》以来,我们都被各个不同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所震撼与自豪,甚至敬畏,从来没有往文字的反面思考过,谢谢这本书,教会了我逆向思维问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仓颉造字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为什么被成为“造字圣人”的仓颉,也会被后人诟病?

一个终结了“结绳记事”的人,难道不应该被奉若神明一般的地位吗?如若不是他,轮得到“你”在这里使用着他流传下来的文字,继而书写着他的“不是”!这个事件本身,也暗合着巧合,可见,有些人的“坏”,不是“教”的,即便不教,本也是坏的。

第三问,便是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解释前面这套说辞的。

来看第007页。

“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苍姐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一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治他们,所以夜里好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看到这里,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些字句含义,也可能是我的思想太过狭义,原来作者说的不无道理。

文字在不断演变中,如果说一人独创,是不大可能的。

在秦以前文字并未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为国家不同,变得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在政治和学术方面都感到有统一的需求了,鼓吹的也有人了。于是这时候弹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功夫。好叫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就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环节。

古书上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交给他们识字。在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时,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有官书。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就变成了国书,识字变简易多了。当时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就注重一般的师资教育了。

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叫教李斯做了《仓颉篇》七章,以及别的内容。

到后面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画划时代的字书。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我们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靠它,之前研究形、音、义的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这部书就是文字学的古典。

从此,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于是知道现在的简体字出现。

三个问题只是在前面的一部分被作者简单做了描述,后面基本就是《说文解字》的重点解析了。

至此,结束。

也算有收获。


你可听说过仓颉造字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