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有些人宁愿用手机版网页访问应用,而不去下载app,这是否是一种退步?

6个月前 (11-16)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2 已阅读

干了十年老前端来揭秘一下,毫不客气的说,目前市面上90%的App内容,都是H5内嵌页,App就是个装载了浏览器容器的壳。

剩下的10%,有的是为了首页加载速度,或者只有原生才好实现的功能(比如输入,H5这方面表现一直不是很丝滑),但更多的是为了获取隐私和弹广告,就连广告本身,都是H5写的。

为什么?

因为H5页面,上架审核的时候看不到,自然也就扫不出违规代码。上架后可以通过后端接口,根据用户特性,打开对应的开关,然后不同的用户呈现的可能是不同页面,当年很多P2P的App就是这么干的。

又因为上架审核严,但是每逢发版都要经过漫长的审核期,遇到大活动,比如618、双11,更是要提前准备,免得错过时机。

所以这种情况下,很多营销活动页只能由H5,也就是Web前端来开发,突出一个“快”,发现问题直接热修复,无需再走上架流程,而且一套代码,iOS和安卓共用,进一步节省成本。

如果按照敏捷开发模式,迭代快的公司,Web前端一周一版本,而原生几乎要一个月。

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公司头铁用原生来写营销活动。

也正因为这样的需求,所以导致了Web前端的大爆发,岗位数量远超原生开发,能用H5替换的都换了,一般的公司,理论上只养4个原生开发就够了。

后来呢?又发展出了 ReactNative、Electron、Taro 等可以一套代码,多端发布的框架,进一步压缩员工成本,哪怕小程序的出现,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当年第一次写小程序的时候,还以为是 Vue2 的变种呢,几乎无缝切换。

现在互联网基建算是搭完了,经济也不景气了,活动拉客成本上升了,公司也动上了“降本增效”的歪脑筋,之前火爆的Web前端岗位,也非双一流不要了,公司里面各个都是人才,一套代码多端运行。

殊不知,浏览器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多端运行,结果大前端们造了一个又一个轮子,就为了实现了一个原本就已经实现了的需求。

噢,有个功能,是浏览器永远都实现不了的,那就是:

我打开知乎App是为了长见识,结果5s的首屏广告的返回键太小,没点对,就把我带去了某东App,然后生气手一抖,广告识别到了手机震动,又把我带去某购App,如此一连串的操作下来,我下载了个拼夕夕。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混淆压缩」技术带来的反编译难度,举个比较常见的: Obfuscator,又称OB混淆。

这是它一开始的样子:

这是它混淆后的样子:

然后复制到浏览器里执行:

你拿到了静态文件又如何,没有App环境和验签,什么包都抓不到,碰上多语言,你连关键字都搜不到。

虽然这些在老前端眼里并非不可逆向,但指望GWY们去审核违规App就有点难了,这种H5页面成千上万,能多招几个外包做做表面审核,就已经很不错了,谁又会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逆向呢?

只能靠群众举报了。

为什么身边有些人宁愿用手机版网页访问应用,而不去下载app,这是否是一种退步?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