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29):竹林七贤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之行为因素

5个月前 (12-2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

都知道,“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末对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七人的称谓。之所以给他们冠以“七贤”雅号,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眼光中,他们均属道德高妙、名士清流一类。

至于他们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关于这一点,其实也很重要。重要还重要在,他们最终走到一起,更代表着他们开创了一种精神和政治主张。这种精神和主张,在他们走到一起之前,并不突出和明显,等他们走到一起之后,便很快呈现出一种被后世许多人所敬仰和争相传承的精神,比如后来的陶渊明,甚至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金庸小说人物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等,都具有这样一种精神。

当然,在后世遗留下来的一千多首涉及刘伶醉酒的诗句,以及有关纪念他们的文章中,其作者也都多多少少继承或敬仰着这种精神。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除了他们都有着共同或近似的政治主张因素,都是当时的文学名士因素,其实,还有着另外一大因素,那就是他们均表现出的“怪诞”行为。

这种“怪诞”行为,归根到底,又和他们所提倡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即都是反“礼教”的。这其中,又尤以嵇康、阮籍、刘伶三人表现最为突出。而这三人中,表现最突出的又莫过于嵇康和刘伶了。这在历史资料中,已有大量记述。

至于阮咸、山涛、王戎、向秀四人,其实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行为表现,如阮咸与猪一同饮酒而毫不在意,丧母期间身穿重孝,骑驴追赶私恋的鲜卑婢女等,以及王戎不注重礼仪仪表,向秀裸衣与嵇康一起打铁自娱等等,都是当时礼教所不容的。他们也正是想通过这种所谓有背于当时礼教的“怪诞行为”,来强烈表达他们所坚持和倡导的政治主张,而并非后人所认为的为“避祸”而“沉于酒”或“逃于山林”等。

当然,在当时,也正是由于他们有着近似的政治主张和有着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怪诞行为”方式,才让他们更加有名,进而成为当时民间主流思想和行为的主要代表,并最终构成了所谓“竹林精神”,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所以,综合以上看,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七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到一起来的。或者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代表民间主流思想和行为的“竹林精神”。而最初的形式,最多也是向秀与嵇康相知,山涛与嵇康相识,刘伶与阮籍是知音等等。

而让七人真正走到一起的,还是在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讨伐曹魏大将王凌和处死楚王曹彪之后。也是直到此时,历史上一种最具鲜明政治主张和行为特色的著名团体也正式诞生了。


刘伶醉酒那点事(29):竹林七贤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之行为因素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