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雄内部的派别(下)

2周前 (04-2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第三,孙吴政权。

孙吴政权由江东集团、淮泗集团与宗室势力三大派系组成。

后两者,淮泗集团(“淮泗”,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与孙氏宗室,共扶孙氏的立场,基本趋同,而作为本土派的江东集团,则是把本地利益放在首位,与二者有所不同。

虽然籍贯江东,孙坚与孙策却是在江北发迹:孙坚早年征战在徐州的下邳与广陵;而孙策为袁术打工,一直活跃在扬州的庐江与九江(庐江郡与九江郡,均在长江以北)。

因此,孙氏父子发家时,所依靠、团结的中坚力量,主要由流落江北的士人与江北豪强构成,即淮泗集团。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二十一岁的孙策,从江北启程,打回老家,横扫江东的整个行动,自然离不开淮泗集团的全力支持;而淮泗集团,也因为远离故土,无法再通过正常的“乡举里选”而出仕,也需要孙氏的封赏,出人头地。双方各有所需,因此形成了牢固的同盟关系。

如宗室孙瑜麾下“宾客多江西人”。此江西即江北,指代淮泗人。

而孙氏的得力干将、肱骨之臣,如周瑜(庐江)、鲁肃(临淮)、陈武(庐江)、周泰(九江)、蒋钦(九江)、徐盛(琅琊)、丁奉(庐江)、张昭(彭城)、张纮(广陵)等一干文武,均为淮泗出身。

至于江东集团,则是由吴郡四姓(朱张顾陆)、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为代表的土著力量组成。

作为江东本土派,他们对孙策入主江东,剥夺自己的权力与利益,抱有一定的敌意,多次武装反抗,因此遭遇了残酷杀戮。

如吴郡名士陆康、高岱、王晟,吴郡太守许贡,先后被孙策诛杀。会稽大姓周氏、盛氏也遭到夷灭。另有祖郎、钱铜、邹他、严白虎等地方豪强,亦被诛戮殆尽。

自碧眼儿孙权上位之后,因孙氏集团在江东的统治,已然基本稳定,所以双方关系也逐渐趋于缓和,但依然彼此猜忌。

而孙氏宗室,是淮泗与江东两大集团之外的另一股力量,他们受到孙权的特别扶持,“公族子弟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

孙氏宗室、淮泗集团联盟与江东集团的明争暗斗,基本贯穿了孙吴政权在江东的整个统治时期。

第四,曹魏政权。

1、宗室派,即曹氏和夏侯氏。作为自己人,曹氏和夏侯氏在曹操起兵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曹仁、曹真、曹休、曹洪等人跟随在身边,不仅赢得赫赫战功,也获得了较高的地位。比如曹丕称帝后,首任大将军就授予给了夏侯惇。等到夏侯惇病逝后,曹仁、曹休、曹真也相继成为曹魏武将之首。同时,对于曹魏各个重要都督区,起初也基本上由曹氏、夏侯氏来执掌。

2、谯沛系。曹操是豫州沛国谯县人(建安末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在古代历史上,同乡是拉近人们关系的重要渠道。因此,曹操起兵后,麾下也有不少谯沛老乡。比如曹操的一号保镖许褚,就是谯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同时,丁冲、丁仪、文稷、文钦等人,也都出自沛国谯县。

3、颍川系。俗语云:三国谋士半颍川,颍川人杰地灵,当地大族比如荀氏(代表者荀彧)、陈氏(代表者陈群)、钟氏(代表者钟繇)等纷纷效力于曹操麾下。公元196年,曹操定都于颍川郡许昌县,应该也有拉拢颍川谋士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荀攸、戏志才、郭嘉、钟繇等颍川谋士几乎都归降了曹操,这为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提供了智力支持。

4、兖州系。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

自此之后,曹操担任兖州牧长达十几年,这个地区成为了他的大本营。其征召了不少兖州人才,包括满宠、程昱、毛阶等。这些人帮助曹操,在三国乱世中立下赫赫战功。虽然,陈宫、张邈、张超等兖州士族,因为曹操诛杀边让,于公元194年叛乱,投靠了吕布。但是,兖州的于禁、程昱、臧霸、李典、满宠等人,则继续为曹操效力。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兖州系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并不是太高。

5、河北系。曹操一举平定袁家后,吸纳了不少袁绍的旧部,崔琰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人的加入,强化了曹操的实力,使他能够在北方建立稳固的统治。

曹操的五大派系,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家族和政治利益的集合。它们在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虽有这五大派系之分,但曹魏最根本的还是世家与寒士的矛盾。

由于曹操是最受儒门士族所鄙视的宦官出身、寒族背景,导致曹操的政治的地位,与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氏兄弟相比,简直低得可怜。因此,在创立曹魏基业的整个时期,始终与士族展开激烈的角逐。

曹操的寒门出身让士族始终无法认同他,甚至在曹操成为一方诸侯后,士族的背叛与反叛层出不穷。在兖州时期,他与兖州名士边让的冲突,便是最典型的一例。边让的挑衅和陈宫、张邈等人的叛乱,使得曹操深刻认识到他和士族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为了摧毁为世家大族所垄断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曹操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打破人才选拔的儒家道德取向,而重视法家学说中的循名责实思想,颁布求才三令,“三令标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一一标准是才,不是道德”,坚持“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用人风格,极力挖掘寒门庶族中的人才,利用他们来对抗士族的压力。以“才”的标准取代“德"的准则,也是曹操确立自身政治地位合法性的重要措施。

然而,曹操坚持的用人理念和抗争精神,在他的继任者曹丕上台后,却彻底崩溃。

到了曹丕时代,曹魏相对稳定,经曹丕首肯,推行颍川陈群制订的九品中正制后,越来越多的官员职位,又恢复到从世家子弟中选拔的老路上去。对于兄弟手足始终着充满怀疑的曹丕,开始转向寻觅世家的支持,于是乎,河内大族司马家的代表,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相继陪伴了曹操、曹丕、曹睿之后,逐渐露出獠牙,直至高平陵之变,指洛水发誓,骗得“竟如蠢猪笨牛”(桓范所评)的曹爽自入彀中,自此曹魏基业,回天无力。

“三国归一”的这个“一”,自此甩开了同行者,独自走上了舞台中心。


三国群雄内部的派别(下)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