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传统经典关于“投射与理想化”的论述

2周前 (04-26)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张德芬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可以用精神分析,也可以用传统经典去解读这句话。

精神分析有一个基础名词:投射。

投射,是指一个人把内在自己不认同的部分甩给他人。

追求完美的人,会把自己内在不好的部分投射出去,认为别人在某一点不好,其实这就是投射,根源是自我指责!追求完美的人会做大量的无意识的投射。

总结一句话:有情绪地指责都是投射!

看别人不顺眼的地方正是不接纳自己的部分,对别人有情绪是因为对自己太苛刻!

别人永远都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镜子,只是这面镜子很多时候是一面哈哈镜,会有夸张、放大和变形,让你不相信它甚至憎恶它,但夸张变形的部位恰恰就是在划重点!我们要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镜子,特别被自己一直排斥的哈哈镜。

在这个本来就是问题丛生的、不完美的娑婆世界去追求完美是自不量力,是自取烦恼,是非常可笑的!不追求完美,允许世界如其所是,接纳不同,才能轻装上阵,向着自己的山顶攀登!

当我们把内在不好的东西都投射出去、甩出去,人就会空洞、无力,甚至精神分裂!

成长就是一个反向的过程,把生命早期人格结构里投射出去的内容捡回来,重新整合,让人格更加完整、饱满!当然,捡回来的前提是能看到什么东西被甩出去了。

所以荣格说:宁可做一个完整的人,不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无力的,甚至精神分裂!

对正向内容的投射叫做理想化,比如恋人之间会做正向投射,就是理想化;结婚后更多是负向的投射,不是对方变了,是我们的投射方向变了,这是婚姻痛苦的心理学根源!

我们要做的是对无意识的投射,做有意识地觉察,向内求,特别是遇到让我们不舒服的人和事,就是在觉察、发现自己无意识投射的机会,看到自己原来看不到的无意识,把潜意识意识化就是成长!

《论语》中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自省什么呢?就是通过所谓的“不贤者”来照镜子,照哈哈镜,从中看到自己的投射,看到自己要成长和整合的部分。这样就不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是“人人是老师”,让我们不舒服的反而是更重要的老师。

《大学》里:“人莫知其苗之硕”就是讲负向的投射;“莫知其子之恶”是理想化(正向的投射)

《大学》还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就是在讲不要有负向及正向的投射,有投射,心就不正。愤怒、恐惧、忧患都是负向的投射,好乐就是理想化。修身要正心,正心就是去掉投射和理想化!

可见,心理学可以解读中华经典,经典也可以解读心理学,因为“道”是相通的,“道”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解读“道”的方式不同,解读的符号不同!理论上讲,是解读都会有偏差,都会有不圆满,所以很多大家是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不同文化的智慧是有必要的。

如何将心理学与传统经典互相解读,融合贯通,应用于现代家庭,是我们家庭教育工作者可以做的一件事,一件可能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一件事。

猫爸

2024年4月23日于北京


精神分析与传统经典关于“投射与理想化”的论述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