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三观卖血记》| 即使身处绝境,依然有希望存在

2周前 (04-2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看的余华老师的第二部作品,起初光看书名以为是一个和《活着》一样悲苦的故事,以为是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一直卖血卖到死的凄惨故事。看《活着》这本书时,感觉太心伤了,就不忍心看《许三观卖血记》,所以这本书在我的书架里尘封了许久才打开。

用三天时间才抽空看完这本书,感概颇多,和我想象中有些不太那么一样。虽然生活也挺残忍的,几乎将人逼入了绝境,但依然有温暖和希望的存在。

在看了余华老师的两本小说和一本杂文集之后,我感觉他的文字特别朴实无华,没有什么晦涩深奥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每次读余华老师的作品,都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真是读一次哭一次,就特别难过,仿佛完全沉浸在书中人物的那种情绪当中。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最后心里所念的却是自己。感觉余华老师笔下的人物,不论是福贵还是许三观,都特别真实,仿佛是曾经那个年代真实存在过的人。

本书围绕着主人公许三观一次次卖血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冷暖生活。余华“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工人,父亲是个木匠,母亲在父亲死后跟人跑了,他也只比农村里的农民过得好一点点。去农村走亲戚时,他听到别人说,“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在地里干半年的活所挣的钱,卖一次血就能挣到”,并且形容“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还是那么多”。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那个年代的人们有多么的愚昧与无知,这也由此开启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

书中,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纵观其一生,许三观总共卖过12次血。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是和阿方、根龙一起去的,有些懵懵懂懂,或许是将先前村里人说的那番话听进去了,许三观用这次卖血换来的钱娶了媳妇——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大儿子许一乐将方铁匠的儿子头颅给打破了,为了赔偿医药费,许三观不得不选择了卖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三观还是重情重义、非常有责任担当的一个人,对于有可能不是自己儿子的许一乐并没有就此撒手不管。而且,之前因为没钱赔,许三观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拉走了,这些东西积攒了差不多十年。从中,也能看出当时社会的贫穷落后。无论在哪个社会,一场大的病痛就会让普通人倾家荡产。

第三次卖血,不知是出于对妻子许玉兰的报复,还是出于“旧情”难忘,许三观在看望摔断腿的林芬芳时,将人给睡了,事后又觉得理亏,因此决定补偿她,于是就去卖血并用这钱给林芬芳买了补品。

第四次卖血,是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后,灾荒年时期这个小家庭在勒紧裤腰带喝了五十七天稀稀的玉米粥后,许三观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而选择了去卖血。所谓的好饭菜也只是一顿热气腾腾的面条,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物资是多么的短缺,食物是多么匮乏。也是在这一次之后,他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决定一家人以后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第五次卖血,是为了让两个在乡下插队的儿子一乐和二乐能生活的好些,然后逢年过节的时候,能买点东西孝敬一下生产队长,以便他们能早日抽调回城。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招待二乐的生产队长,此时家里余钱不多,担心没有招待好这个生产队长,儿子二乐在生产队会没有好日子过,也怕不能抽调回城,于是选择再次去卖血。也是这一次卖血,许三观得知阿方身体败掉了,因为喝水太多撑破了膀胱,而根龙也是这一次卖血后突然死掉了,他的内心也第一次感到了害怕。

第七次到第十二次卖血,是因为儿子一乐得了肺炎,要在上海的医院救治,为了筹集医疗费,许三观不得不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这六个地方一路卖血去上海,这是因为卖血要间隔三个月,他无法在一个月内去同家医院卖多次血。看到此处时,真的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感袭来,太让人无力了。不过,更令许三观绝望的是,因为频繁卖血,身体状态特别差,卖血时差点死过去,医院还给他倒输了血,相当于是损失了两次卖血的钱,他简直是求着院方的人把多输的血抽回去。

就在后面,我以为徐三观要因为频繁卖血而死掉时,但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最后还是收获了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

书中,许三观是丈夫,是父亲,也是全家的支柱。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许三观几乎靠着卖血的方式撑起了整个家,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与酸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温情的存在,读来让人感觉很暖心和慰藉。

作为父亲,许三观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奉献、义无反顾的。虽然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起初许三观也曾对此耿耿于怀,但释怀后仍旧视其如亲生一般,更是为他卖了七次血,当初可是连一乐的亲生父亲——何小勇都不管他了。他如此对待一乐,却不求回报,只是对一乐说:“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到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几颗眼泪出来,我就很高兴了……”听到这话,真的很难让人不动容!作为丈夫,虽然许三观和许玉兰两人有时会吵吵闹闹,但是在关键时刻——许玉兰被批斗时,他也没落井下石,而是维护她,为她送饭。

在灾荒年代,大家饿得呱呱叫时,“嘴里为家人炒菜”,苦中作乐。在许三观的上海卖血路上,看着他卖血快把自己卖死了,真的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但也遇到了不少善良的人,发生了不少温情的瞬间,比如许三观大冬天从河里装冷水喝时,旁边的居民看到了给他沏了热茶,还送了盐给他。(这里之所以要盐是因为卖血前要多喝水,天冷水就喝不下去,吃了盐就能喝下去),还有后面在旅馆遇到的一个老头,以及再后面的来顺和来喜,都有给许三观提供帮助,都是温暖的存在,给卖血失温、冷地发抖的许三观带来了一丝丝阳光,甚至于后面两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救了许三观一命,给被生活逼入绝境的许三观带去了生的希望。

此外,小说中,许三观和许玉兰之间的感情也值得我们探讨一二,之所以不说爱情是因为两人的婚姻并不是出于你情我愿,一个属于见色起意,一个属于父母之命。许玉兰被称为“油条西施”,无疑是美丽的,但却有个心上人——何小勇,然后喜欢沾点小便宜,不然也不会在心有所属的情况下又心安理得地接受许三观的示好,花别人的钱,吃别人买的零食。而许三观是个非常聪慧有主见的人,敢想敢做,一番话就劝服了许玉兰的父亲将女儿嫁给他。

但从现实的生活来看,许玉兰嫁给许三观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了。相比许三观来说,何小勇就显得没什么担当,做了不敢认,挺像一只缩头乌龟似的。对待一乐这个有可能是自己亲儿子的小孩,何小勇不仅拒绝承认,还态度冷漠甚至恶言相向。

许玉兰也很能干,两人婚后的生活,倒还算和谐。一切转变要从一乐说起,人言可畏,当许三观从许玉兰那里知道这个大儿子是何小勇的,两人之间的地位就由平等变成了不平等。以前,许三观或许会迁就许玉兰,但是知道她与何小勇的有过一次私情之后,还有一乐这个儿子,许三观就开始摆烂,在家里当大爷,不干活儿光享受。

余华老师在自序中有说过许三观是一个追求“平等的人,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或许这就是余华老师安排徐三观出轨林芬芳的原因。反正这事儿被揭出来后,夫妻两人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刚结婚那会。两人都犯过同样的生活错误,都是一路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事儿就算翻篇了,谁也不会再因此事而有礼变没礼了。就好比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安排杨过和小龙女一个断臂,一个失贞,除了遗憾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达到了一种平等。

最令人感动地是,文革时期,许玉兰因为遭人陷害而受到批斗,被剃了头发,还挂了牌子,经常被拉去大庭广众之下示众和批斗。儿子不理母亲,许三观就耐心向儿子解释,不许儿子恨她,而且还每天去给许玉兰送饭,偷偷把肉藏在饭下面。待到许玉兰回到家中,许三观仍旧鞍前马后的照顾她,不离不弃。我不知道这是爱情还是亲情,书中似乎也没有什么“爱情”、“亲情”的字眼,但无论是哪种情感,它都平凡却伟大。两个人为了自己的小家共同付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艰难的岁月,有福就一起享,有累就一起受,或许这就是婚姻生活的真谛。

书的开始,阿方、根龙带许三观去卖血。书的后面,许三观带来喜、来顺去卖血。“卖血以前要多喝水”、“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卖一次要歇上三个月”,这些熟悉的话语,让人感觉像是一种宿命和轮回。来喜、来顺觉得摇船太苦太累,还是卖血挣钱容易,不知道他们以后是否会走上和许三观一样的道路!

许三观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也许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将卖血当做是摇钱树,通过卖血来挣钱养家、度过难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许三观,只不过我们卖得不是血而已。

(*最后,多插一嘴,可能是受《活着》的影响太深,当时看到书中的一处情节时,就是许三观把麻绳绑在一乐腰上,放他下井捡木桶时,我真害怕绳子突然断了,然后一乐救不上来被淹死,也担忧许三观会卖血卖死了,感谢余华老师的笔下留情。)


读《许三观卖血记》| 即使身处绝境,依然有希望存在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