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上帝之城》

2周前 (04-2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一说“黑帮电影”,你会想到什么?“古惑仔”,江湖恩怨,义薄云天?或“教父”,杀伐果断,冷郁谋篇?而《上帝之城》,两者都不是,它独占一个大类!一部电影,短短两小时,展现了完整的黑帮生态。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在各人物的互动交织中,呈现出贫民窟之下芸芸众生的命运。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上帝之城”是指巴西的一座充满暴力的城市———“里约热内卢”,电影由当地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我18~19岁时,常看高分电影,关注豆瓣评分、IMDB评分。《上帝之城》是我18岁看的,当时震惊了我!电影中的剪辑、镜头感,炫酷、暴力。轮番的角色出场与爆点高潮,比大片爽十倍!看完还有一个印象,是觉得这部片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相似,但比它,更早、更直接、更暴力、更爽!!

电影起始,由慢镜头暗示危险,再由旋转运镜将男主阿炮从此刻带回童年,实现倒叙。紧接着小混混阿毛一枪打爆空中足球使用了“定格画面”。运镜之酷,电影开端即吸引眼球。电影中期,有黑帮成员集体出动时,对人群走路姿态使用俯拍镜头,并对该镜头有两幕加速,那观感也帅到我!

我18岁时,受电影中密集的新角色与新高潮的触动,第一次看,是爽,是震撼,颠覆三观!不仅是爽,而且其剧情安排方式前所未见,似乎每一个角色的戏份都既少又多。此观影体验独一份,即使我看遍所有豆瓣高分电影,也没见一部是这样的。

最经典的一处是“杀鸡”,在本片的尾声,出现了一杀鸡追逐,重回开头,重合了开头的杀鸡追逐。当尾声的杀鸡场景一出现时,我情绪瞬间被引燃了,这一幕是全片中最炸裂的存在!!“历经千般,归至原点。”这种体验,你模拟一下,是何等巧妙的颅内高潮。这时间闭环,使我亲身经历时空中的旅行,爽点在这。

18岁时,人的情绪阈值较低,随着人的长大,阈值会拔高。我如今回看《上帝之城》,肯定体验不回当初的情绪高潮了。像某一部影剧好看到颠覆三观这种事,以后会越来越少了………今天重新看了一遍《上帝之城》,不觉有多么振奋,但仍觉情节饱满,亦有乐趣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接收的增多,以往认为的高信息量,现在回看,只能认定为低信息量。对比18岁时,现在这个年龄再重看,确实感知到信息量少,不过那是因为,只要是电影,我都觉得信息量少。所以,这并不能否定该电影的优秀。

首先,《上帝之城》展现了完整的黑帮生态,将贫民窟之下各个角落的人物命运涉及完全,此是其最大亮点!每一个角色皆占据着一个生态位,所谓“生态位”,即是指贫民窟中某一个类型的人,或者,黑帮结构中某一个身份的人,叫做“生态位”。让一个角色占据一个生态位,即是让电影中的一个人代表一整个类型人。人物极尽繁多,但各人物尽皆显眼,虽然受限于电影时长,但电影中每一场剧情、每一句台词都突出了各个角色的关键特征。

此为“压缩式电影”,每一秒皆为重点中的重点。这部电影有原著小说,1997年出版的同名书目《上帝之城》,原著小说恐怕信息量更大更繁复,翻拍的这部电影只能保留其中的重点。然而,即使只保留重点,其信息量仍然大,仍会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长。那怎么办呢?

于是,再压缩,于重点处再次抽离,将重点中无关部分再次省掉,只保留重点中的重点,叫做“二级重点”。而且此【二级重点】又塞满了电影的每一秒中,电影中每一秒时间都只呈现二级关键部,那么电影就能在130分钟以内播放完毕了。

这叫“多重压缩”,你走神一秒便会遗漏关键情节,也难怪我会有前文所述的“特殊观影体验”了。此法也保证了“全面”,让每一个生态位的角色都能登场,不省略,从而展示了贫民窟之全貌,也算是在“空间”上表达了黑帮生态。

在空间上表达了,那么在时间上又如何表达黑帮生态呢?

在时间上,《上帝之城》时间跨越30年,将上中下三代黑帮展示得淋漓尽致。第一代,阿毛、阿夹、阿呆,三人组成打劫团伙,小偷小抢,抢劫过路货车物资分发给贫民,倒是行侠仗义,但不成规模。第二代,小霸王与帅奈德,杀人放火、拉帮结派、贩卖DU品,火拼恶斗。成组织了,下手更狠。第三代,小鬼头群体,电影中期受小霸王欺压,在结尾处杀掉第二代小霸王,成为第三代新的恶势力。这部电影,将空间、时间,双双结合,体现了运动着的生态全貌。

该影片有纪录片之感,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像在上帝之城安了一个摄像头真实记录。演员选的是生活在当地贫民窟的小孩,经简短培训后,就用他们本色出演,此不失为电影技法的一大胆尝试!若用专业演员,则该故事让观众体验到的虚构感就强,而启用土生土长的本地青年,则更少造作性,各角色的反应及表达就更加原汁原味了,像纪实片,实现了电影的初衷。讲“生态”,用什么手法讲最好?当然是用纪录片啦!“纪录片感”切合电影目标,将该电影拔高了一个层次。

《上帝之城》主角阿炮是一个承担旁白任务的旁观者,由他连贯底色,串联起三位主线人物的风风雨雨。第一位,是以阿毛为首的“少年三侠”,代表着上世纪60年代,黑帮未成体系时,风行的小打小闹小偷小摸之地痞生态。第二位,是“小霸王”,童年时杀人嫁祸给前者让少年三侠就地解散,成长中屡次杀人如麻,用残忍手腕逐渐升为里约热内卢最大黑恶势力,标准的黑老大作风。代表着70年代冲突升级、下限降低。第三个人物,“帅奈德”,此人更值得说道:帅奈德本是一普通人,曾当过兵,有完好的家庭,生性良善,但世道险恶,小霸王因妒生恨,先奸辱其妻,后杀其全家,并让他时刻处于受追杀的危险中,于是他被迫加入帮派,与小霸王开展火拼。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他代表着,一个善良平民,纵洁身自好,有时也不得不卷入黑帮斗争,变为杀人如麻的恶魔!

【帅奈德】是一个多面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平民的良善,又有嗜血的凶狠。本想安稳过日子,但受小霸王多次欺污后,人生毁掉,不得已而踏上犯罪道路。他是可怜的,身不由己的。我恨小霸王,但不恨帅奈德,他让你恨不起来。在尾声处,他仍挂念并搭救小弟,岂料小弟与自己有杀父之仇,故遭到偷袭而死。此乃剧情杀,帅奈德死得悲壮。他的存在也揭示了平民离暴徒只有一线之隔。穷凶极恶之事人人都干得出来,因为那并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人性本恶。

帅奈德是一悲情人物,其丰富的灵魂,贡献了电影的高度。

而【阿炮】这男主角,则承载了一种理想化人生,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游离于黑帮斗争之外。且有“摄影梦想”,机缘巧合之下将爱好化作事业,功成名就,彻底摆脱了贫民窟的生活。在绝望的土壤上开出希望之花,在全片的压抑氛围中释放出一好结局,这是导演的艺术化处理,用一丝丝闪光点将绝望电影收尾,此亦是同种压抑类电影的常见处理技巧。男主的结局美得不真实,他那胆小怯懦的性格,在真实世界中恐怕早被卷入斗争杀死千百回了,不可能仅凭摄影爱好就改变人生,所以导演做了童话般的处理。另外,“阿炮”这男主在戏剧中有三个作用,除了当旁白与希望象征外,第三个作用是,他也代表了一大类人,怯懦的芸芸众生,即怯懦的你我。

“班尼”,小霸王的童年玩伴兼组织副手,社交能力强,常与人打成一片,上帝之城在他的领导下暂归和平。他依靠魅力征服了阿炮的女朋友,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其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当他欲离开黑帮去享受田园生活之际,在欢送会上却因小霸王的胡闹而命丧黄泉,酿成悲剧!班尼这配角亮眼,占据了“阳光”的生态位,并与小霸王形成人格对比。他死得凄惨,说明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这也算剧情杀,增强了故事的精彩度与绝望性。

“班尼欢送会”这一场次,视听语言高级!霓虹灯光炫烂神迷,闪烁嘈杂,嗑了药一般的舞动狂欢。大音量播放南美土著的欢快舞曲,人声小于音乐,观众如身临其境看了一场演唱会,沉浸感尤深。演唱会上,镜头向繁多势力方身上多次切换,又增强了混乱感。班尼被枪杀的场景,灯光一白一黑,黑屏闪烁,捉摸不住,模拟了人在此场景中的实地体验。

《上帝之城》的视听语言是高超的,酷炫、躁乱,与全片的残酷基调相契合。乱中有序,耍帅感强,涂鸦感,黑色幽默。多充斥有拉丁美洲的桑巴曲调,颇有民族气息,独具巴西本土风貌,所以这也是一部让你领略拉美文化的电影作品。视听语言触发爽感,但未滥用,可以说恰到好处。某几处剧烈的镜头晃动既体现暴力,又叫人血脉偾张。

有一处情节,是小霸王抢地盘,从黑仔手上抢一间公寓占为己用。这时,高超的镜头语言便呈现出来:先用“固定机位”展示这所公寓的历史变迁,机位不动,再由画面变色与人物移动表现30年间这所公寓的几经易手,并配以旁白。此番表现手法确实有助于把复杂变迁情况表达得简单清楚,化繁为简。而且此固定机位方法少见,观众初看时肯定觉得有新鲜感,挺帅的!另外,固定机位加强了“旁观性”,也让观众将历史变迁与正在进行的剧情分隔开来。

主角阿炮的“摄影”,既是剧情的一部分,又是剪辑的一部分,怎么说?“摄影”本是剧情内部的东西,但在有几处剧情中,相机快门按钮一按,电影本身的剪辑就变成了快门动作。这叫做:“让剧情内部的东西,与剧情外的东西产生互动。”再包括欢送会上的霓虹灯配音乐,也是同样的手法,让剧情内部的音乐,行使着BGM即后期配乐的作用。这叫什么?这叫虚实结合,让剧情内的东西与剧情外的东西产生互动。剧情内部的事物承担了电影后期制作的责任,用一个名字称呼它,叫,“剧情式后期”。

当然,剪辑最厉害的当数开头“杀鸡”片段,短短闪过几帧画面,就把杀鸡、洗净、烹饪、人的歌唱、鸡的恐慌等全数展现,可以说是本片最佳。

这部电影把视听语言塞得很满,虽然像纪录片,但还是把能用特技的地方都用了。关于音效,在剧情的关键节点奏响音乐强化氛围,音乐也交代角色之间的感情。在镜头方面也从不闲着,镜头结构、人物站位、运镜方式,快慢交换。这部电影在音效与镜头上,把能炫技的地方全都炫技了,俩字:畅快!

在电影结尾处,阿炮偷拍到警察私受小霸王贿赂,这一场的视角,在雕有孔洞的墙壁之后,阿炮隔着孔洞偷拍,甚是巧妙,也是精心设计镜头的例证。

优秀的剪辑,除炫技精彩外,也可使结构连贯。如前文所言,《上帝之城》故事繁多、人物众多,稍有不慎则会造成主线混乱。但这部电影有优秀的剪辑,可以合理安排前后顺序,使多而不乱。再者,该片用简单的镜头跟台词把事情表达得无比清楚。所以,凭此两点,即顺序合理、简易清晰,使得《上帝之城》前后非常连贯,纵有巨量人物与事件,你也可轻松梳理清楚。

讲完视听语言,再讲讲这部电影有别于传统大片的剧情亮点!

首先,它传达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乱象,是由复杂的综合性原因造成。警察私受贿赂,任由帮派势力自相残杀。政府不作为。报社记者为求流量而刊登黑帮新闻,加剧事态的严重性。所有的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从贫民窟乱象中获取自己的利益,但无人对其理睬关照,更不愿恶事波及到自己。社会整个系统的漠视催生了黑恶势力的存在,人人皆是帮凶。罪恶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某个广泛问题的侧面展露,能够暴露出来的部分只是深层次问题的冰山一脚。

电影中有几处细节非常非常写实,便是重演了现实人的真实反应。我举几个例子。一,阿毛一伙少年三侠打劫汽车旅馆并绑架店员时,店员碎碎念着:“你们该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要干抢劫的勾当。”怎么样?像不像长辈会对你说的话?很真实吧?第二处,帅奈德,一个善良平民,加入黑帮,誓不杀人。第一次抢劫行动,他救下了一个人。第二次,情非得已杀了一个人。第三次,特殊情况变成了惯例,帅奈德开始随手杀人。这一处也是极尽写实了,一个老实人变成杀人狂只需要短暂的过渡期。第三处,随着小霸王与帅奈德双方势力火拼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滑稽的理由加入双方阵营。这一处也很真实,毕竟通常的,人单纯因为看不顺眼,人就会想干掉对方。

大多数黑帮电影都会把重点放在“个人英雄主义”上,但我讨厌那伪装成深刻思想的个人骄傲感,炫耀男主的阴鸷、冷傲,为耍帅而生。把个人意念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社会整体的残酷,这是造作的!不能只着眼大人物,而忽视小人物,毕竟在犄角旮旯处,终究能见真知。《上帝之城》正是这样一部“群像戏”,无一人是绝对主角,或者说主角是整个贫民窟。电影客观记录了贫民窟中所发生的一切,站在了一个比个人主义更宏大的视角上,冷静观察着小蚂蚁的来往变迁,这独树一帜的派头倒也透露出导演的深刻洞见。

但我有一疑问,为什么片中每一位演员的演技自然得过分?既然导演找的是真实贫民窟中毫无表演经验的小孩来当演员,即使土生土长,即使半本色出演,那表演还是太过自然超过限度了,所以是为什么?如果一个两个演技自然,那就是个人原因,如果全员演技自然,那便是系统原因。这个系统,要么是导演的科学教导,要么是全体演员们所共有的特质,即贫民窟的生活经历与零表演经验,但是此特质又如何导出他们表演自然呢?难道导演并未说要他们演一场戏,而是给台本让他们自行发挥就是了?也不可能,因为资料显示导演对演员们有为期100天的培训。那么,可能就是培训才导致他们演技好的吧?反正单个角色戏份少,只需在有限场次中演好即可,负担也小。总之,演员们个个演技太强。

我18岁时看这电影,当时真嗨翻了,其帅气与残酷之感深深吸引了我,绝致震撼!看完过后一个多月仍多次想起这部电影,它太独特了!如今再看,剖析它的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生态展现,这部电影的地位又拔高了!带着分析的视角来看,它的水平只会更高!唯一的缺憾是过简,因为全片只有“二级重点”,所以对各人物及事件带得太快了,如果从130分钟增到150分钟就更好。不过,极简也有极简的美,节奏快,无拖沓,倒也成了该电影的优点。

《上帝之城》在豆瓣跟IMDB上均为高分,独特的叙事结构,独特的摄影模式,独特的演员演技,在黑帮类影视作品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受限于篇幅,我有太多细节未可尽言。但如今重看,亦不失为一部上乘佳作!

环境的残酷,来源于人类欲望之暗流涌动,残酷是人性的结果。“上帝之城”的残酷是赤裸裸不加掩饰的,而在上帝之城之外,残酷可曾减少了吗?在和平地区,人性的恶可不曾见了吗?人性之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其波及之广之深,容易瞧见。我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恶的环境中,活得辛苦,但没办法。人世间的所有恶均来自于同样的人性驱动力,上帝之城其中的恶,与社会中其他地区或其他形式的恶,其本质上没有分别,皆源于同样的人性。

《上帝之城》,好电影!犯罪题材的集大成作!看时你会有一种迷幻刺激感,像做了一场梦,进入到一个魔幻世界。观感之特殊,我保证,你之前绝对没看过同类或同感受的电影!

《上帝之城》是一部电影,而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


你看过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上帝之城》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