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生命的本质和常态

4周前 (05-17)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4 已阅读

我,读完了一本,于我而言,生涩又混沌的书。

这篇读后感,滥竽充数之余,也就只剩胡言乱语。

先说作者村上春树,或多或少都听闻过他,在我粗浅的理解中,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以其超现实主义和梦幻般的特质著称,很多作品都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和幻想,这种混合着神秘与幻想的作品,让读者如坠浓雾,迷思叠嶂中又惆怅百回。

《列克星敦的幽灵》由7篇短篇小说组成,村上春树再次用细腻的笔触,探索了人性的孤独与恐惧。相比之下,用作书名的标题篇章《列克星敦的幽灵》则显得有些平淡而无聊了,只不过是一个有点灵异又没有写清楚的事件罢了。

这部短篇集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对孤独和恐惧的深入探讨。

在村上春树的故事中,孤独和恐惧并不是简单的负面情绪,而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孤独和恐惧背后的真实和坚韧。正是这种对孤独和恐惧的深入探索,让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除了孤独和恐惧,村上春树还在《列克星敦的幽灵》中探讨了其他主题,如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生死、爱情等。

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村上春树独特的文学世界。

然后讲一讲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因为无意间翻开时,被开篇的一段话深深的震慑,这段话是: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人这一存在的本质和常态,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孤独,是人这一存在的本质和常态!

这句话的背后,是孤独具有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但于个体而言,孤独又是有差异性和独一性的。

我们很难定论出孤独的状态或感觉,却又无时无刻不被孤独裹挟。

而这份孤独其实并不含有悲剧色彩,更像一种与生俱来的遗传密码,也似嵌入躯体之内的一份达观而豁然的潜在基因。

“这种孤独不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独本身即是慰藉,即是升华,即是格调,即是美”

人,生而孤独,但这种孤独隔绝不了人世的温情,同样无法切断与众生的联络,反而在“人人孤独”的洞穴之下,我们又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给与的根系支撑,这些根系支撑中,我们享有的是一份温热而持久的孤独。

在村上春树的这本短篇小说中,我看到了一个瑟缩而潮湿的自我,但如同广州绵延的雨天,我们终有放晴的期待。


孤独,生命的本质和常态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