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如何面对孤独?寻找孤独的解药

4个月前 (12-3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

在睡梦中看到一条幽静的道路,听到一个女人嘶哑的哭泣般的呼喊声,却等不来一丝回应。这使我回想中的童年颤抖不已。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

这是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头的一段话,这段话也定下了小说的主调,那就是孤独。

你的恐惧、你的彷徨、你的愤怒全都得不到回应,一种无力感从头到脚充斥着你的全身,这便是孤独,是委屈无人诉说、是成功无人分享、是失败无人理会……

人生到底该如何面对孤独,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同样也是书里的主角孙光林需要直面的问题,读者也将借由他的童年回忆和他一起寻找孤独的解药。

1. 大家的孤独各不相同,所以没有感同身受

孙光林在6岁的时候先被父母卖给了城里人,后来11岁又被养母抛弃,于是年幼的他独自从城里跑到乡下,靠着之前的一点记忆找到了回家的路。

但他还来不及为此而高兴,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的边缘人物,他的母亲对他冷淡,他的父亲觉得他是个累赘,他的大哥因为父亲的态度跟着一起讨厌他。

他明明父母健在却感受不到亲情,他明明有兄弟却感受不到手足之情。

孙光林的孤独让读者感到同情,可孙光林的家人同样也是孤独的。

孙光林的母亲面对丈夫的出轨敢怒不敢言,于是把所有的怨恨记在那个和丈夫同欢的寡妇身上。

有一天积怨爆发的时候和那个寡妇打了一架却还没打过,被寡妇狠狠的羞辱了一番。她为了自己的屈辱而战,结果却换来了更大的屈辱。

他的大儿子看到了母亲被欺负虽然心头愤恨,想上前帮助自己的母亲,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冲动,原因是大儿子自己也和这个寡妇上过床。

母亲的二儿子也对她不管不问,她在被欺辱喊道:“如果我的三儿子还活着,一定会替我报仇”,这个母亲被欺辱后得不到家人的帮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死去的儿子身上。

孙光林的大哥年幼时上学去读书,想着和城里人交朋友来向村里的人展示自己的本事。

可他后来发现自己跟那些城里的孩子格格不入,大家表面上能和他一起玩,但始终没有真正接纳过他,最终他也没交到一个真正的朋友。

他每天都向喜欢的女孩递一把瓜子,但当孙光平向别人说这个女孩喜欢自己时,女孩听到了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把一把瓜子扔到了孙光平脸上,这让孙光平羞愧难当。

他后来回村望着广阔的田地,看着那些每日耕田的老人,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眼神中充满了浑浊,他知道他这一生都要与这个村子相伴直至生命结束,心有不甘却无人诉说。

孙光林的弟弟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为了在河里救自己的玩伴牺牲了自己。

虽然在他的认知里从未想过舍己为人,也没想过自己会牺牲,但那条河流还是夺取了他那幼小的生命。

可他的父亲和哥哥非但不为他的死亡伤心,反而透露出喜悦,他们想着孙光明舍己为人会被政府认定为英雄,政府会给他们家足够的补贴,于是整日沉浸在做英雄家人的美好幻想里。

至于孙光林的父亲,按理来说是最应该被指责的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

但我突然发现,他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们对他的态度从来都不是爱,而是恐惧和仇恨。

全家人没有谁喜欢他, 他是自私自利的混蛋不假,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自私自利没人爱的混蛋。

虽然他们是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无法互相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大家都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孤独里无法自拔。

悲观点说,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属于自己的,这些与他人毫无关系,所以他人也毫不在意。

又或许这个世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冷暖自知。

你内心的压抑,别人看不到;你心底的呼喊,也没人听得见。

恰如罗曼罗兰所言:“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真正懂你。”

2. 比孤独更糟糕的是虚假的友情

孙光林在上学后也想缓解自己的孤独,去尝试交更多的朋友。

他的一个同乡苏杭当时是他们班级的孩子王,经常在操场里带着一堆孩子玩。

孙光林也想融入进去,本来他还在担心苏杭是否会排斥自己,但当他走向人群的时候,发现苏杭并没有拒绝他,反而让他混在人群中一起玩,这让他非常高兴,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孤独。

直到有一次,苏杭为了在女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地位,把孙光林叫过来,然后拿起柳枝在女同学面前像驱赶牲口一样抽打孙光林。

而孙光林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一边躲,一边露出滑稽又苦涩的笑容。

这时孙光林内心的耻辱感油然而生,他开始意识到,苏杭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朋友,只是当成了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跟班。

接下来几天孙光林因为屈辱不再去找苏杭,而他也发现苏杭其实也根本不在乎自己周围少了个人,苏杭周围的孩子更不会在意。

这时候孙光林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道理,与其刻意讨好别人不如接纳自己的孤独。

他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孤独的时候,结交了一些表面上融洽的酒肉朋友,看样子好像是能缓解自己的孤独。

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缓解是一种饮鸩止渴,非但不能让你摆脱孤独,反而在孤独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不必要的痛苦。

所以,面对孤独我们真正能做的其实是接纳自己的孤独,独自的生活,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为了让你有机会能够遇见那个真正对的人。

小说中也正是因为孙光林放弃了苏杭虚假的友情,才让他再后来有时间和精力认识了苏宇,获得了一段珍贵的友情。

3. 咽下孤独的苦味,享受孤独的回甘

孙光林的童年回忆确实让读者感到孤独和悲伤,但我们也能在他的回忆中感受到美好的一面。

孙光林后来交到了真正的朋友苏杭,获得了真正的友情,并且在养父王立强的身上感受到了真正的父爱,体验到了亲情的温暖。

孙光林在回忆这两个人的时候,我们能跟着孙光林一起感受那些记忆的温暖。

我读的时候也会感叹为什么在孙光林的记忆中能让他感到温暖的人寥寥可数,同时也在抱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总是那么的少,为什么温暖的人和事不能像阳光一样随处可见。

但后来一想或许正是因为孙光林童年长期的孤独感占据了他的大部分记忆,才能让他在回忆为数不多的友情、亲情时再次感受到温暖。

一个每天吃山珍海味的人和一个饿了几天才吃到一个馒头的人相比,或许后者才能对食物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人们总是想要获得更多,更好,导致大多数人每天都陷于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很少会有人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

想要更多,更好没什么不对,但讽刺的是这种欲望本来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幸福,却最终总是我们反而丢失了之前的幸福。

这说明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更多,更好,而是珍惜生命的每一段美好时刻。

正是因为孤独的存在才让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陪伴显得无比珍贵,孤独就好像寒冷的黑夜,那些陪伴你的人就如同黑夜里的火光,越深的黑夜越能突出光亮的耀眼,越冷的天气越能感受温暖的来之不易

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孤独,与孤独共存,在孤独中耐心等待下一次幸福时刻的降临,然后抓住它,享受它,记住它。

总结

孙光林的回忆除了偶尔几个人有着明确的死亡结局,剩下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写他们的结局。

大多数人都在最后一次见面的记忆中消失不见,可能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一面就是人生的最后一面,随后大家便消失在茫茫人海,永远的停留在往日的那些记忆里。

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人活在世,除了自己以外,你的父母、伴侣、朋友,都不过是你人生旅途的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你人生的一个过客。

这些人的本质区别只有一样,那就是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谁和你一同走的时间长点,谁和你一同走的时间短点。

这期间你无法挽留任何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接纳这份独属于自己的孤独。

最后用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做结尾最为合适: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或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坚持读书,定期推荐各类优质好书,并分享对应的读书感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在细雨中呼喊》如何面对孤独?寻找孤独的解药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