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非安卓系统换到安卓系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5个月前 (11-24)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1 已阅读

好问题,适合我来回答。

因为过去 12 年,我一直在用苹果全家桶,从高中时代用到现在。这是很大一部分普通用户的常态,大家用习惯了一个系统,切换成本很高,不会随便换。越是深度、重度用户,越是如此。

但与此同时,我从 2016 年开始,又一直在做评测的工作,几乎没断过。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拿到一些新发布的 Android 手机,需要用一用。

我刚入行的时候,其实我跟同事们就有共识:对一款产品,想要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就必须把它当主力机用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时候,内容制作的周期都并不支持我们这么做。

特别是早些年,你作为一个 iOS 用户,想把一台 Android 手机设置到一个「主力可用」的状态,不是一两天、三五天能搞定的事情,切换的鸿沟蛮宽的。很多定制化的设置,和用机习惯,并不能短时间内扭转过来。

所以以前我的做法是把需要测试的 Android 机带着,拍拍照,打打游戏,插张副卡,这么去「测试」。而不会像用主力机一样用它发微信、点外卖、处理工作,了解系统的各种细节。

这种做法也是行业惯例。大部分媒体老师,其实也就是按一个测试框架跑一遍,内容出完,就行了。尽管这样做出来的评测,可能并不够「用户视角」。可以说,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对 iOS 的各种设计细节如数家珍的媒体老师,但我们对 Android,以及各个厂商的 OS,就不会那么深入细节地去了解。

这一点我其实很佩服一个行业前辈。当年他为了深入了解某家国产厂商的产品,真的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丢下 iPhone,只用那个厂的主力旗舰,可以说把那个产品研究透了。这个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稀奇,但在媒体行业里其实很难得。

这几年,情况有些变化。我要测的手机少了,数码评测已经不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报道方向。正因如此,我反而有了一些机会,把一台机器比较长时间地带在身边,真正去「用」它。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题主问的「从 iOS 切换到 Android」。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今天想从 iOS 切换到 Android,这个鸿沟已经窄了很多。一方面是大部分 App 的数据,已经基于云端了,没有什么要导的数据;基础的交互设计、流畅性,Android 也做得很成熟了;最后,很多小的服务组件,国产厂商也都覆盖得很好了。

所以今年有两三款手机,我都插卡带着,当主力机用了一段时间,过程中感慨蛮多的,下面也展开分享一下。

-

今年我带在身边用得比较多的手机,是 OPPO 的 Find X6,和最近拿到的大折叠,Find N3。

用的过程中,首先让我感到「鸿沟缩窄」的,是 ColorOS 的「泛在服务」。

「泛在服务」的概念,其实去年 ODC2022 上,他们就提出了,当时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还比较抽象,然后 ColorOS 13.1 正式落地。

差不多同时,iOS 16 的「即时动态」功能也正式落地了,第三方 App 从今年春天开始逐渐适配,比如航班、打车、高铁、外卖,都开始支持。

在 iOS 上,这类适配支持的工作,苹果是不会亲自插手的,全看开发者自己的意愿,一般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去适配,也需要用户主动去安装一些 App。

所以当我拿到 Find X6,更新到 ColorOS 13.1 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它已经把适配都做完了:航班高铁、外卖快递,这些服务都整合在系统内部了,我登录授权之后就直接可用了,这个非常惊喜。

以及 ColorOS 还多做了一个点,就是通过地图和钱包 App,实现了对公共交通的信息整合,坐地铁的时候,导航路线也会出现在「小布建议」里。

这算是国产厂商在适配方面体现出的主动性。主动对接,快速解决一个功能的早期落地。这次 ColorOS 14 更新之后,泛在服务还进一步加入了对朋友圈、小红书、携程、去哪儿的适配支持。

除了服务接入面的扩大,最近 OPPO 推送了测试版的 ColorOS 14,基于「泛在服务」推出了新的展示、交互升级,「流体云」。

产品逻辑上,「流体云」和 iPhone 的「灵动岛」非常类似。只是说,不同于 iPhone 是围绕着屏幕的摄像头挖孔,这个硬件元素来做文章,OPPO 的「流体云」会更倾向于功能导向,放在了屏幕的左上角,不用绕开屏幕挖孔,信息可以排得更紧凑。

实际体验上,我个人认为两者区别不大。只是 OPPO 的这个设计就可以推送给更多老款机型。而不像灵动岛,是 iPhone 14 Pro 之后才支持。如果是习惯了使用灵动岛的 iOS 用户,换到 ColorOS 14 应该会感到很亲切、熟悉。

然后,有一个我暂时没亲自体验,但非常感兴趣的功能,是 ColorOS 14 里,通过「泛在服务」实现的出境游模块。

因为我在 iPhone 上有类似的设置。出境游的时候,会通过一个「专注模式」,来切换一个新的首屏界面,里面会放出境的时候要用到的航班、地图、汇率、翻译、天气、酒店 App 以及小组件。这个用法其实算是我自己想到的一个「小技巧」,并不是苹果设计这个功能的初衷,但我有很强烈的需求。

而在 ColorOS 14 里,OPPO 直接把这些功能都通过泛在服务,整合在了小布建议里,不需要设置就可以做到这些功能,甚至还有直接买境外流量的服务。这个我非常感兴趣,如果体验足够好,就确实能大大方便出境旅游的用户。

「泛在服务」这个功能点非常关键。因为智能手机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所有的功能,都是以 App 为组织单位的。这让很多用户,逐渐陷入了一种「App 地狱」。今天很多 App 都想成为超级 App,里面都添加了过于繁杂的功能,反而造成了负担。今天很多手机厂商在做的,灵动岛、即时动态也好,流体云、泛在服务也好,都是帮用户「减负」,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

-

另一个让我感到做得很好,弥合了系统间「鸿沟」的功能,则是 ColorOS 14 的跨端、跨平台体验。

因为跨端、跨平台的兼容问题,也是我多年来感受最深的裂隙之一。iOS 和 Andoird,都在做自己的「全家桶」,希望增加粘性,留住用户。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场景就是工作。因为今天大部分科技企业里的创意、设计部门,都还是以 Mac 为主力干活,离不开 iWorks,特别是 Keynote。有时候仅仅为了在手机上简单预览一下 Keynote,就不得不用 iPhone。

这个问题在 ColorOS 14 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OPPO 一次性实现了对 iWorks、CAD、Ps 等一系列软件的预览兼容。这个功能,对那些需要跨部门协作,且希望充分利用折叠屏展开大屏的用户,非常有意义。我至少听两个 Find N3 用户盛赞了这个功能,切入非常精准。

然后我还体验了 ColorOS 14 与 Windows 电脑的跨端协同。

这也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因为即便是苹果,软硬件都是自己做,也花了蛮长时间,才把 iOS 和 macOS 的跨端体验,打磨到今天这样顺滑的程度。我自己用了很多年,知道它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曲线,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 ColorOS 14 和 Windows 的跨端体验,除了在首次使用的时候需要主动「配对连接」一次之外,后续的跨端 App、剪切板、短信这些功能,都很顺滑。

对我个人来说,跨端体验这部分最重要的,其实是对照片的快速同步。

因为我有两台 Mac、两台 Windows 电脑,加上我平时用的至少两台手机,最难管理数据的其实就是相册。

通过 Phone Link 跨端连接之后,直接就可以在电脑上浏览手机相册,选择需要的存到 NAS,就实现了 Mac 和 Windows、iOS 和 Android 的全平台相册合并。这个非常好,实现了全平台全端一个统一。

总结一下,其实今天用 Android 一套全家桶的体验,和 iOS 一套的体验,已经很类似了。包括多年来 Android 一直努力优化的流畅性、系统动画的质量,也有明显的追赶。在 ColorOS 14 上,UI 的「跟手感」有明显提升。体验上有一些同质化,也很正常。

关键还是在于,这样的现状,实际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权利,是一件好事。以前想要换一个手机系统,阻力非常大非常困难,现在整体的门槛就低很多了。

-

最后,我想讲一点个人的想法。

这个问题问的是「从 iOS 换到 Android」,坦率地讲,作为一个多年 iOS 用户,且从事科技媒体这个行业,我面对的情况并不是「二选一」。

大部分时候,我手里会同时有不止一台手机,一台电脑,且这个情况正在成为很多用户的一个用机常态。

今年很多朋友,都是多年的 iPhone 用户,跑过来问我,说自己想买个 Android 手机,要我推荐。他们中大部分也不是要「跳船」,而是想尝试一下折叠屏的新鲜,或者因为某些原因需要一台工作机、备机……

这其实是当下市场很重要的一块需求增量。而能不能接住这部分需求,考验的其实是厂商做产品的「开放性」。

「开放」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特别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惯性就是竞争,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排他性的独家协议、二选一的运营策略……现在即便有厂商说我要敞开大门,基于效率、体验去优化服务,其他厂商也不愿承担用户流失的风险。

但到最后,只有开放的土壤,才会肥沃。一个开放的系统、产品,反而会让用户投入时间、精力去使用你的软件、服务,并最终形成习惯。

我自己就是例子。这些年来,其实有不止一款 Android 手机的拍照,让我很「眼馋」,我测的时候用了,觉得不错,但之后都没有继续用下去。最大的阻力就在于,我拍了照之后,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快速导入到我的相册。

而今年用 Find X6 的时候,我发现可以直接在 Windows 电脑上配对,然后把照片存到 NAS 就行了,非常方便,之后我用苹果全家桶也可以轻松浏览、使用。它们可以相当和谐地共存。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共建」的例子,智能家居。

过去十几年,智能家居的发展可以说充满坎坷。而我折腾了这么多年智能家居也发现,「平台壁垒」就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

一家人,只因为用不同品牌的手机就无法控制一个家里的电器,我今年买好的全套智能家居,明年因为我换了个手机,就都控制不了了,这完全背离了「智能」的初衷。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 matter 协议,所有硬件、软件、系统平台商,都参与进来共建生态,今年你就会发现,整个智能家居的体验和市场热度,都出现了一个小回暖。

从去年 OPPO 发布「潘塔纳尔」,借「南美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来为自己的跨端系统命名,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共建生态」的决心。

不是把用户圈起来,而是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存在某些独特的产品特性,最终还是能吸引用户。不是靠贬损、攻击竞争对手来取得优势,而是相信开放共荣的力量,为用户解决问题,交付价值,最终总能收获回报。

如果说去年是 OPPO 在「开放生态」上的播种之年,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萌芽、生长,也期待它的开花结果。

2023年,从非安卓系统换到安卓系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