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小结

4个月前 (12-31)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0 已阅读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初中时,隔壁班的老师据说可以成段成段地背诵 《围城》。曾一窥表弟笔记,至今犹记得“人生如吃葡萄”的比喻。确实精彩。初三课本选入《红楼梦》的半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让我窥其全豹一斑。但是通过阅读别人的摘录,来推断自己对整书的阅读体验是靠不住的。

记得有篇课文讲阅读矛盾的《子夜》而学得“月亮嵌在天上”的“嵌”字。我后来借到《子夜》,特意留心。但读完也没见到让作者有所顿悟的“嵌”。《老残游记》白妞说书,黄河开凌的白描,选入课本练习部分。当时读来,如眼亲见、耳亲闻。但去年,当我整本通读《老残游记》的时候,这种美削弱了。似乎对情景的沉浸,消耗了过多的注意力。阅读说书一段震撼于白妞精湛的技艺,再有就是听书现场上听众的享乐了。黄河开凌的一段,读时感到的是冷,彻骨的冷。这种寒冷似乎透出纸面,让我阅读时加速又加速。

阅读《红楼梦》和《围城》,这种印象的反差就更加明显了。初中找来《红楼梦》读时,仅仅第一回读得有味。《围城》越发糟糕,通书无法进入。高中时我又几次尝试读这两本书,依旧不得入其门而入。这种体验让我困惑很久。直到读吕叔湘先生的《书太多了》见到这样一段文字,才恍然大悟。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尽管聪明,却无法领会弥尔顿或者萨克雷的奥妙。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为了领会他们的作品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

对《红楼梦》和《围城》读得下去,我是毕业后的事。而且都是在地铁、公交上完成的。《红楼梦》脂砚斋点评的前八十回,也不知在 Kindle 中放了多久,一直都没敢看。那段时间书荒,没有其他小说可看而通勤的一个多小时又实在无聊,所以硬着头皮打开了它。就这样,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我在地铁的车厢里第一次进入《红楼梦》的世界。一个月左右,看完了前八十回。

《围城》情况类似,只不过地铁换成了公交,Kindle 换成了手机。而且这次不是书荒,是我有意地重读少年时那些知道而未读得的经典。但阅读时的心态是一样的,少年时失败的阅读体验,给我打好了“预防针”,心中做好了无法欣赏的准备。但是没想看,这次居然看了下去。不敢说读懂了《围城》,但是至少能和上方鸿渐的欢笑和悲伤了。

张大春评论《红楼梦》说:

所谓“不厌精细”有多重的涵义:不吝于讲究、不惮于繁琐、不惧于从枝微节末处穷研旁人、众人乃至所有人以为无意义之意义、以为无价值之价值。在傅家两婆子眼中,贾宝玉“呆气”、“可笑”,因为他“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一点刚性儿也没有。”更因为他:“爱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哪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如果把这两段婆子的品评括引出来,后世之读者不难发现:这正是曹雪芹对那些不理解、不同情甚至怀抱着深沉嫉意的人们的强烈嘲讽——他们是“不厌精细”的敌人。
— 《小说稗类•不厌精细捶残帖: 一则小说的起居注》

这与朋友朱君观点契合。朋友谈到他阅读《红楼梦》的体验。最初嫌曹氏“啰嗦”,情节推动太慢。人物走一步,看到了什么一通描写,几步后又看到什么。如此这样,最初几乎读不下去。但后来耐下性来,仔细品味那些描写,才发现这正不是一般作者能写出的。

可能胡适的感觉也是这样,他曾说《红楼梦》没有一个完整的“plot”(情节)。《红楼梦》于我也是这样的感受。我想这是与人们对艺术接受方式有关。传统故事小说以推动情节发展取胜。人类是社会动物,千万年的演化,早已把大脑武装成了最擅长识别社会关系的器官。所以说书也好,小说也罢被人喜爱都是因为情节。而情节说到底就是故事里的人情世故啊。

但《红楼梦》不一样,它是工笔画。如朋友说的那样,必以“耐心”才读得《红楼梦》。我们当然可以如同翻阅漫画一样来看《清明上河图》。但那样,只能给它个中中的评论。《清明上河图》要看出味道,比得如专家那样,手持放大镜一寸一寸的细看,才能看清的“妙”来。《康熙字典》对秒字的解释为:“《說文》禾芒也。春分而禾生,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韻會》说:秒之言妙也,微妙也。”“妙”本来就是细节呀。

《红楼梦》如张大春说得那样,是“不厌精细”得。但也如胡适先生说的那样是没有完整的情节的。我现在怀疑,曹雪芹是特意破坏情节来突出细节的。如果不把情节破坏,读者对情节的关注,就会忽略细节。如我读《子夜》没有看到那个“嵌”字,或读《老残游记》消失的那些画面美那样,全是我沉溺情节的原因。曹雪芹牺牲情节,迫使读者跟随其视角,驻足细赏眼前美景。但是《红楼梦》不是全无情节,情节展开前,曹雪芹用的是油画的手法,给人的看到的是饱满明亮的美景。待情节展开了,就变成了工笔,虽然线条清晰,但是背景已经是情节的底色了。所以前二十几回,如果以观赏油画的心态,一段一段在脑海中绘出一帧一帧的图画,来读《红楼梦》才能得其享受。而别的小说景色描写,如国画山水或泼墨,求其神似而已。这种传统更加远,也几乎就是我看小说的态度。小说观其大略,得其享乐而已。用来看《红楼梦》就货不对版,难得其如了。

写到这里,忽然明白读摘抄或选段何以会给我更好的映象了。整本的小说是《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长卷。当我还没有技巧和能力来一帧一帧读出其中描绘之画面的时,摘抄或选段就像是画框,别人为我截出最美的部分。当注意力被画框限定,聚焦于这一小块内容时,其中的美就读出来了。一旦读原本,不自觉使用的却是看走马灯的方式。难怪会有这种差距!

现在还有所谓的网络爽文,我也读。读爽文就像是躺在天鹅绒的大床上,舒心安乐。但是总躺在床上,肌肉是要萎缩的。而需要像跑步那样,大汗淋漓后得来的快感,才是持久的,令人上瘾的。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人能一读再读《红楼梦》而不厌其烦吧。


2023年读小结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