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勾连,悟《红楼》真味——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

3个月前 (01-31)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9 已阅读

《红楼梦》,悟书也。其所遇之人皆阅历之人,其所叙之事,皆阅历之事,其所写之情,皆阅历之情。——江顺怡

读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需要慢慢品味,如果急于求成,很难真正读出字里行间融入的刘先生的深情睿思。再则,对全书的品读,也不是从第一个字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字结束,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需求采取跳读的方式,从“红楼梦评”到“红楼梦悟”再到“红楼梦论”,一层层剥离,慢慢抵达作品的深处,感受刘先生著述的真正意趣所托。

从作品的名字看,“红楼梦悟”关涉两个主体,即《红楼梦》和阅读者的感怀体悟。就是说,从作品关联的对象看,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布局涉及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红楼梦》的写作者——曹雪芹、作品本身——《红楼梦》和“悟”的主体——刘再复。与此相对应的,《红楼梦悟》包含的内容既有对曹雪芹写作经历和人生际遇的评点,也有对《红楼梦》内容的品味感受,还有刘先生立足前两者,站在现实的立场用现代性的视角进行阐释与观照。同时,刘先生对作者和作品采取个性化的解译时不是扁平化、孤立性的,而是用纵横勾连的方式,根据所“悟”内容的需要,巧妙地在古今中外的经典与“悟红楼梦”之间找到比较点。正是这种立体架构的搭建,我们在品读《红楼梦悟》时不仅能够对所悟的本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对曹公其人和《红楼梦》其书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按照刘先生自己的说法,《红楼梦悟》不是学术研究性的专著,而是因为喜欢《红楼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品读作品所思所想、所感所得的文字记录。正是跳出具体的目的性限制,所以行文就少去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有了这种“率性而为”的宽松和自由,作品的语言和内容就表现出兴之所感、情之所动而文之所及的从容洒脱。从作品行文的方式看,不论是用词造语,还是篇章结构,刘先生都是不拘一格的。对曹公的再认识、对作品内容的品评、对作品蕴含价值的再挖掘都被烙上鲜明的刘氏印记。之所以这样说,源于不论走进作品三个部分中的哪一个部分,不论文章的篇幅长短都能够读出不一样的兴味。第一辑《红楼梦》悟由204个短篇组成,涉及作品的内容有《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诱因的探究、有作者生平和人生际遇的梳理、有对作品内容进行方方面面的解读、有对作品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文学价值等的探讨。这些内容,不是共性化的言语表达,也不是共识性的归纳总结,而是极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第39篇中用这样的文字书写《红楼梦》中的二元世界:“《红楼梦》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少女构成的净水世界,一是男子构成的浊泥世界。泥浊世界的主体,什么都忘不了,什么也放不下,什么也想不开。《红楼梦》的主题歌——‘好了歌’,嘲讽的就是这种忙忙碌碌的主体,这是一些在名利场上滚打不休,在仕途经济路上左冲右突的双脚生物。他们全部沉浸在巧取豪夺之中,唯有贾宝玉走到浊泥之外。……”通过这段极富深情的语言,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曹公在这部“生活之书、生命之书”中表现出的与当时所谓的正统思想相背离的思想倾向,而且能够清楚曹公在这部长篇巨制中围筑的寄托自己思想情感的堡垒,还能够读出刘先生在字里行间倾注的人生态度。不论是文学的书写,还是现实的呈现,“人”所寄居的世界都不是单一扁平的,都是二元,甚至多元的。正是有了多体的对照,我们才能在比较中区别出无价值和有价值的存在。文学世界的“人”与现实世界的“人”始终保持隔与不隔的关系。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论栖居在什么世界——世俗世界、宇宙世界,都扮演异乡人的角色。在趋利避害思想的作用下,每个生命体都不遗余力地向“好”的方向狂奔,诚如司马子长所言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般。殊不知,“吾生亦有涯”的不可控性决定不论你如何矻矻孜孜,到头来等待你的还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了”。这是《红楼梦》给世人的启示,也是刘先生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综观“《红楼梦》悟”部分,可以说向第39篇那样饱含深情和哲理的内容比比皆是。细细品读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获得醍醐灌顶的审美体验。仅此一个点可窥见该部分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与此相似,“《红楼梦》论”部分包含的内容、蕴含的思想也同样丰富厚重。在《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一文中关于“故乡”的解读与诠释用了这样一段文字:“《红楼梦》一开篇就重新定义‘故乡’,而通篇则重新定义世界,重新定义历史,重新定义人。故乡在哪里?龟缩在‘家国’中的人只知道地图上的一个出生点,‘反认他乡是故乡’,不知道故乡在广阔无边的大浩瀚之中,你到地球上来只是到他乡走一遭,只是个过客,怎么反把匆匆的过处当作故乡、当作立足之处呢?把过境当作立足之境,自然就要反客为主,自然就要欲望膨胀,占山为王,占地为主,自然就要夜以继日地争夺金银满箱、妻妾成群的浮华境遇。”这段现实性的文字揭示的道理,是刘先生从曹公的文字中读出并引申开来的。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掩盖了包蕴的道理,当这些文字进入读者的视角,用即时性的眼光审视时,隐含在背后的深意就会被挖掘出来。正是这种对原著的二度解构,让作品表现出丰富深刻的思想。这些道理在现世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每一个生命体而言,他们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可以说没有谁终其一生可以搞明白的。作为匆匆过客,每个人与茫茫宇宙相比只是转瞬即逝的存在。名缰利锁的加持,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生命展演,换来的只是“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厄运。既然如此,何不卸下枷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地面对属于自己的每一刻,经营好宇宙赋予生命的点点滴滴。——诗意地栖息比无家可归更具意趣和兴味。

“文学即人学。”品读文学是从中寻找生命的印记、获得人生的启示。对文学作品进行现代性的观照,因为具有了现实性,文字背后的情味就具有浓郁的现实感。刘先生对《红楼梦》的个性化解读与感悟,尽管带有鲜明的个体性,但所感所悟却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每一个读者品读《红楼梦悟》时都能够从中寻找到慰藉心灵的东西。


纵横勾连,悟《红楼》真味——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