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末位淘汰制,你怎么看?

4个月前 (12-31)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12 已阅读

我曾经说过:绩效考核是一门显学。

企业管理中出现任何问题,老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绩效考核,辞职早退要考核,业绩下滑要考核,工作推诿扯皮也要绩效考核。好像只要执行了“绩效考核”,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会立刻烟消云散,然后企业就会一转颓势,扬帆高歌。

但是,对于老板们的这种思维,我会奉上这句话:绩效考核,不是包治百病的大力神丸。

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用得当,可以解决企业很多管理问题,给企业业绩带来巨大的正面帮助。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考核手段,被广泛使用。

但是,对于末位淘汰制,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末位淘汰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活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整体绩效,而且往往会拿杰克·韦尔奇的“271活力曲线”作为例证。

相反,也有人认为末位淘汰过于严格,容易给员工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工作质量。

那么,对于职场上的这种末位淘汰制,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之所以有这种争议,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绝大多数人都用错了末位淘汰。

很多企业之所以热衷于采用末位淘汰制,是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末位淘汰制,将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淘汰,既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可以作为辞退不胜任员工的依据。

甚至可以直白地说,是很多老板和HR并不了解《劳动合同法》,以为通过末位淘汰制辞退员工,可以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其实,这些都是管理懒惰的表现。

真正懂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不是通过考核出来,而是通过辅导获得的。

熟悉《劳动合同法》的人也知道,即使以“不胜任工作”为由辞退员工,也依然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对末位淘汰的理解,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

杰克·韦尔奇曾表示:末位淘汰的目的,不是淘汰绩效差的员工,而是通过末位淘汰,选拔出优秀人才。

杰克·韦尔奇实施末位淘汰,是为了发现绩效排在前20%的员工(A类)并给予其更大责任和激励,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同时也带动其他员工动起来,用力往前冲;同时找到业绩排在中间的70%员工(B类),并帮助他们成为A类员工;对于排在后面10%的员工(C类),是避免管理者在他们身上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让大家保持一定的危机感,让团队保持活力。

所以,末位淘汰制的目的是,让团队保持活力,促进团队共同进步,让成员有活力,进而成为卓越团队。

熟悉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绩效考核并不等于绩效管理。

末位淘汰制,只是绩效考核的一种方式而已。所以,末位淘汰制更不是绩效管理。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很多老板和HR眼里,末位淘汰制就等于绩效管理。

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我们的绩效考核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只会让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变相扣工资,变相地逼人辞职。

其实,绩效管理的精髓在于绩效辅导。

通过绩效考核的指标得分,发现员工的不足之处。然后,管理者根据员工绩效考核得分情况,通过绩效面谈,与员工深入沟通,找到员工得分低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原因,给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比如能力的问题,就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态度问题,不仅进行心理开导,还会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流程问题,就梳理公司的业务流程。

总之,管理者要针对员工在绩效考核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培养员工的能力,教员工方法,给员工工具,给员工支持,要对员工进行赋能,帮助员工提高绩效。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实行末位淘汰制的企业,往往“一考了之”,只会骂员工笨,只会辞退员工。

对此,我有句话说:

当你认为员工都笨得像猪一样时,作为管理者的你,就是猪头。

对于末位淘汰制,还有一种错误认识,就是机械性使用。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家实行末位淘汰制的企业,要求每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必须有10%的C类员工。

结果,JS部门本来全都是精兵强将,因为10%的C类员工的硬性要求,导致人才流失。相反,ZZ部门,虽然70%的B类员工的能力不如JS部门的C类员工,但是依然处在安全区。

如此机械性地使用末位淘汰制,除了作死,就是找死。

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对这家企业老板说:“有一个人对别人哭诉说,他明明业绩是部门前三,结果老板还是以不能胜任岗位为由辞退了他。你怎么看到这种情况?”

等老板的长篇大论发表完后,我再说:“因为他们部门就只有三个人,他每次业绩都只能完成目标值的一半不到。”

听我说完,老板尴尬地涨红了脸,然后取消了硬性的“10%的C类员工”要求。

当然,末位淘汰制,也是有不少优点的。

好比卖水果的,将烂水果分拣出来,只留下卖相好的水果,提高品质,卖出一个好价格,总收入一定比好水果和烂水果混在一起卖的收入高。

不容置疑的是,末位淘汰,通过让员工产生竞争意识,如同鲶鱼效应,能让团队充满活力,在相互比较业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绩效,进而给团队带来良好绩效。

我赞同企业应该引入末位淘汰,但是我更希望在引入末位淘汰的同时,也要给“末位者”成长的时间。

如同一个人,刚出生时并不会走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摸着墙一步一挪,然后张开双手摇摇晃晃地走一步摔一跤,在站起和摔倒之间,慢慢才会学会走路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员工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优秀员工,也是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

同样,我认为企业实施末位淘汰的精髓,应该是通过末位淘汰,筛选出有潜力的不优秀者,然后通过培训与辅导,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

实践中,很多处于末位10%的员工,他们只是暂时不优秀,并不一定差,或者他们是人岗不匹配。没有在合适的位置上,人才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每一个人,都有其适合的岗位,只是刚加入企业的时候,可能没有选择好合适的岗位。同时,企业也没有有效识别,导致人岗错位。

如果通过岗位调整,或许其能在新岗位上如鱼得水,取得优秀的绩效。


小结

我并不反对企业引入末位淘汰制,用以保持企业的活力,用以创造良好业绩。

但是,末位淘汰不能只盯着“淘汰”,还应该去发现“有潜力的末位者”,培养他,锻炼他,给他成长的时间,让他人尽其才。

否则,被末位淘汰的,不仅仅有末位的员工,还有末位的企业。


(全文完)

如果你想向我提问,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背景信息控制在200字以内,越详细越好,我将尽可能给出完善的回答。

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是我的荣幸;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那你可以倒过来教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知识,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我的文章,如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分享、收藏、点赞、点亮在看。

坚持分享,死磕自己,我是老钟。


对于末位淘汰制,你怎么看?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