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之前的欲望批判

4个月前 (01-27)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9 已阅读

心灵自主,天堂地狱皆其定。
          ——《失乐园》作者 约翰·弥尔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每个人天生就是大演说家,而我们在逐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理智与谦虚,取而代之的却是自以为是的无知与傲慢。多数人在做评判之前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保持理智,可是他们知道理智的稀缺性吗?

心静如水

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新信息不断爆炸的世界,人们会习惯性的接受“第一手”信息,喜欢新的东西,讨厌旧的事物。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是每个运动的物体都具有的,这是自然的法则,不容置疑。为了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思维中获益,这种泛滥的数据信息需要得到整理并对它们的有效性、价值以及关联性进行评估。

而对于人们来说,理智天平的失衡,容易使人站错队伍、跟随大众的潮流。这样的欲望不是人天生拥有的,而是后天的我们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造成的, 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人们的天性使然,这是一种理解认知的错感。

在伦理道德的论域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只有详细地考虑有关证据,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才能搞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就是这样考虑伦理问题的;另一种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本无须考虑,只剩下如何行动的问题——我嫉妒这种立论的方式,这实在太省心。

所以多的是随意评判的人,愿意深入了解的人则相对较少。相对于充分了解,随意评价的成本更低,并且有一部分人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种病态的快感,所以有失偏颇的事时有发生,也很难纠正。

相比之下,上面的情况还算是较好的,下面的例子就显得有些讨厌。一个人如果不受任何约束——因为认识不到自身的缺陷和他在创造物中的从属地位,也认识不到在某些问题上放纵想象力的极端危险性——就可能会极其貌似有理地攻击一切最美好、最值得尊崇的事物。

我们的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性的和有文化偏向的,而批判性思维则激励我们去回顾自己的这种思维。真实可信的批判性思维者可以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理解之前的欲望批判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