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教》01

2周前 (04-28)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2 已阅读

序二

1、对话当中,我很快就看出崇建将萨提亚模式融入教育现场的开创性与珍贵性,并且他的话语总能关注感受,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感。

2、关注感受和有价值感对人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重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的话,常常会造成自伤而后伤人的局面;人失去价值感,人生的内在动力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学思达”教学法创始人、学思达基金会创始人 张辉诚

序三

1、一致性表达”——语言要“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及不喜好的诚实”,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带有感受不就陷于情绪化了吗?运用思维所说的话语,还有融入感受的空间吗?表达出“不喜好”,适当吗?暴露内在愿望会不会过于揭露呢?

2、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自我对话程序、正向探索的对话、联结渴望、沟通中停顿之必要,学校与家庭主文化建立,正面好奇的缘由与使用

第1章 尊重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

一、逆境中的孩子,更需要用心陪伴:小柏的案例

Tip1联结自己的经验

陪伴孩子仿佛也在陪伴少年的自己。

每当提到孩子的叛逆,我都会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常建议父母联结自己的经验,这样容易同理孩子,教育也会变得比较简单了。

Tip2了解家庭的图像

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做法。

面对孩子的问题,身为一个教师,我会以简单且尊重家长的方式,了解家庭的图像。比如我询问:“父亲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事实上是在探索家庭动力,我从中获取的信息,有助于我帮助孩子。

Tip3一致性应对姿态

我的身心放松,很专注地和小柏对坐。

要与孩子或学生沟通,我通常建议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姿态,安顿自己的内在,尽量以沉静安稳的语气谈话。这部分的技巧,我在第二章的《与孩子沟通时,你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应对姿态吗?》一篇中,有详细清楚的说明。

Tip4开门见山

当我和孩子对话时,很少和他东拉西扯,总是开门见山。

当我和孩子对话,有时候会直接切入感受,有时候会以一个事件联结。当时我脑海里面,直接联想的是“单亲”,因此以此事件切入对话。

Tip5切入感受

我缓慢地核对小柏的情绪。

对谈的时候,切入感受的问话,已经成为我的对话习惯。当询问他人感受时,一般人常找不到感受,因此我建议师长,以“正面的好奇,封闭的选项”进行对话。详细内容参考本书第2章

(案例中小柏有点不自然,但表情很镇定。)

Tip6自我暴露,接纳自己

当我开启自己,便是要展现更大的同理心,我视为展现“接纳”的一部分,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处境。这部分的对话脉络,请参考本书第四章。当师长开启自己,若是一种接纳,那就不会隐含着“策略”。“策略”的意思,是这样的谈话仅是一种计策,或是一种暗示,背后期待孩子有所开放与回应。当师长开启自己,最需要注意的是,切莫以为孩子的内在与自己相同,而对孩子说:“所以我知道你也是孤单的……”如此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霸凌,霸凌孩子内在的感受。详细内容参考本书第4章。

Tip7巧用停顿

“母亲……”我停顿了一下。
“你希望他怎么回应呢?”我好奇地问。→问得好

我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停顿,比如语气、等待对话、处理事件、语言与语言之间……因此可以在文章中发现,我罗列了很多的“停顿”时刻。详细内容参考本书第6章。

Tip8切入感受

我认为教育与沟通的简便路径,便是从“感受”导入,因此切入感受,成为我对话的主要“脉络”。详细内容参考本书第2章。

Tip9“碰触”感受

一旦言谈“碰触”感受,就容易让对话的人“觉知”感受。此处我仅是和母亲谈到单亲孩子的内在处境,小柏的感受便被开启了。但是我必须说明的是,此刻我的姿态、语气以及接纳孩子的心灵,是很重要的。

Tip10同理感受

让母亲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要同理母亲的感受,母亲才会感到被支持。

Tip11接纳对方

从观点进入深层的感受:接纳。可参考本书《情感教育第二步:联结渴望,激发孩子成长内驱力》一篇。

二、在对的时机教育,才不会白费力气

Tip12停顿

关于停顿,可参考本书《发火前,让自己先停顿,孩子的情绪也在宁静中被安抚》一篇。

Tip13教育

联结了深层感受,也同时传达规则。可参考本书《情感教育第一步:从感受切入问题》一篇,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关于规则的部分。

“小柏,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可以对老师不礼貌,你知道吗?”→“不喜欢”是种情感,可以允许;“尊师”是规则。

Tip14应对措施

以好奇的问话,让孩子意识到问题。请参阅本书《用正面的好奇对话时,孩子会更愿意说出心里话》一篇。

Tip15面对责任

让孩子学习负责,尊重规则,是我很坚持的教育脉络。我前面已经传达了“界限”:可以不喜欢老师,但是不能对老师不礼貌。此处的问话探索他如何面对“责任”,他的内在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如何帮助他厘清,给予支持,并且协助他负责任?

Tip16正面的好奇”,让孩子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来自评论区:

正面的好奇、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冰山的渴望层次了

当孩子愿意负责任,做出了正面的选择,我通常以“正面的好奇”,让孩子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参考本书第五章。

三、给青春期敏感的孩子,更多支持的力量

当孩子未履行承诺,我既想关心她的状况,又不想咄咄逼人,只是进行简单的关心与询问。因为孩子一旦违反承诺,内心往往复杂而敏感,一则内在潜藏着对自己的批判,一则又想在师长面前维持尊严。

四、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耐心地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

明槿这样问我时,我体会了教育者的信念: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份“善、美、真”。重点不只是教导孩子要如此,更要重视启发孩子的本性,有时候教育者的急切,反而打压了孩子的本性。

五、贪玩、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只是没看到生命的价值

1、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很少讲求策略,也避免给予任何暗示。对我而言,暗示如同暧昧沟通。越能诚恳直接地沟通,表达我的信息,越能体现一致性。因为教育者本身,就是策略的一部分,言行一致的展现,便是最好的教育策略。→来自评论区:暧昧沟通不是真正的接纳,没有连接对方的渴望,还是以改变对方为目的的。

2、设想一个孩子,能接触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爱人与被爱,体认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须担心孩子的课业呢?

六、无论多么生气,都不要对孩子说“我不爱你了”

1、孩子的执着是一种意志力的展现,大人若能将此资源引导至好的方向,便会看见孩子的成长。

2、爱是无价的,也无法衡量,是一种天生的本性与需求,因此大人千万不要用“爱”与“不爱”要挟孩子,那会适得其反。

七、面对听不进道理的孩子,给孩子时间平静情绪、消化道理吧

1、说道理就是将观点灌输给孩子,父母和孩子讲道理时,简洁不啰唆是最好的状态。

2、我若是她的父母,较为理想的状况,应是在说完道理之后,静静地离开,允许她表达生气,在生活中给予恒久绵长的爱;或者更进一步,共情她生气与失落的感受,照顾她的心灵,让她感受父母愿意陪伴她。

八、爱孩子的方式,从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期待

1、“‘爱’和‘期待’并不一样,并不是期待被满足,就是被爱了,也不是期待未被满足,就是不被爱。”

2、一般人常为了表示爱孩子,去满足孩子的期待,往往是宠孩子而不自知。因此当我决定要送书给明槿,便打算跟她谈爱与期待的主题,而非以满足她的期待(给钱)证明爱,那将一辈子也证明不完,孩子也不容易因此成长。

九、当我们不冷静的时候,是没办法让孩子冷静下来的

1、(当双方都感到委屈的时候,其中一个)委屈的人此时解释,只会让另一个委屈的人衍生更多情绪。

2、小孩与大人都是人,都需要给予爱,需要时间沉淀与转化一切。

3、“反正也没人爱我。”明槿带着愤怒,带着呼救的渴求,声嘶力竭地吐出这几个字。
“我知道你很生气,也知道你的委屈。”我专注地望着明槿,缓缓地告诉她,“我知道你有时感受不到母亲的爱。”→这个共情,妙!

十、孩子的无理行为,有时只是想要更多的爱

1、我知道渴求爱的心灵,经常通过外在的事件,去验证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我看见的目标,不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如何从心灵给予力量。

2、即使头脑知道自己被爱着,但心灵时时涌出的各种情绪,也会不断于内在骚扰着,不断以各种图像与事件冲击、质疑着爱的本质。我常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多做些什么,不需要为孩子的外显行为起舞,我们只是稳定地在这里,让孩子感受到一份安定的力量,我认为这样就够了。

3、我知道作为一个陪伴的大人,只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不会被放弃,让孩子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就足够了,其他就交给天意与时间吧!

心教Tip:明槿的案例

·Tip1检视内在状态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常建议大人检视自己内在的状态,若是能达到平静,则是最好的沟通状态。

·Tip2着眼成长脉络

我深知陪伴孩子成长,要看成长的脉络,不将眼光局限在孩子一时的表现上。可参考本书第五章。

·Tip3觉察情绪

当明槿提到玩计算机游戏的刹那,我察觉心中有生气的情绪。

若不能觉察生气的情绪,沟通便不易顺畅,常会卡住。能觉察生气的情绪,是转化情绪的第一步。

·Tip4转化情绪

转化的方式,在第三章中有详尽解释,若能时常练习,转化的速度便比较快速。

·Tip5联结渴望

想阻断孩子玩电动游戏的惯性,我认为不能从表象的限制着手,而是要启动人的“渴望”,才能有所成效。

这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细节在《情感教育第二步:联结渴望,激发孩子成长内驱力》一篇中有所展现。

·Tip6内在力量

我知道渴求爱的心灵,经常通过外在的事件,去验证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我看见的目标,不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如何从心灵给予力量。

滋养人的内在情感,让一个人更有价值、意义、自由,懂得爱与接纳,这是我看重的目标。


读书笔记|《心教》01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