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造就——尊重成长规律(二)

2周前 (04-19)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3 已阅读

小孩在8岁前喜欢听从妈妈的话;8~12岁左右,即3年级至初一,孩子一般听从老师话;12~15岁左右,孩子喜欢听“小团伙”的。15~22岁左右,听男女朋友的;22岁以后,开始独立思考,听自己的。

8岁前的孩子喜欢听妈妈的话,因为这个阶段主要由妈妈来照顾孩子。妈妈经历十月怀胎,辛苦地生下孩子,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产生依赖、爱撒娇、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即使再忙再累,也会挤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一起睡。但不要溺爱孩子,家长过多地代替孩子做事情,没有让孩子尽早建立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指能够不用任何人帮助,照顾好自己。8岁的孩子应该做到:1.按时起床,整理床被;2.洗漱;3.自己按时吃饭;4.家住学校附近的孩子,可以独自上下学;5.做简单的家务(如:拖地、整理垃圾、饭后收拾碗筷和洗碗等);6.独立完成作业;7.控制好阅读、看电视、玩耍的时间,按时睡觉。这是8岁的“常数”。这些最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一定要具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需要家长不断引导孩子练习,使其熟练每一个步骤,形成自己的“常数”,养成习惯。此阶段妈妈的作用非常关键。

8~12岁,孩子听班主任、老师的话。此时家长应多和班主任、老师沟通,更多地掌握孩子成长的信息,这个阶段孩子高度活跃、精力旺盛的时间大多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这些时间远大于在家的时间。在家去掉睡眠时间,剩余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间已不多。孩子为了融入集体,展现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所长展现的淋漓尽致,赢得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地位,想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综合判断孩子的发展方向,需要多角度观察,老师这个时候给予的评价很重要。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化,老师也开始加大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学校的发展方向。

要培养孩子处事的能力,在学校遇到困难(极其特殊的恶性事情除外),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老师与孩子、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家长尽量不要直接插手干预,可以多给与建议。家长要相信老师会在适当的机会妥善的处理好班集内的各项事情,也要相信老师会给孩子真心、善意的提醒。

12~15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了。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听“小团伙”的话,社交圈的共鸣决定了孩子的众多喜好和行为。比如,“小团伙”都在看什么动画片、在玩什么游戏、喜欢探讨什么话题等,直接影响“小团伙”中每个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要留心孩子的社交圈,尊重孩子,多创造“小团伙”聚会的机会,借机了解孩子的社交圈,走进孩子的内心。要对孩子社交圈进行分析,是不是同班同学?是否有社会人士?“小团伙”们的话题、爱好、家庭背景是什么?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尝试接触学校以外的世界,社会上的信息、事情对孩子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这个社交圈寻找自己的心理寄托。

圈子不同,带给孩子的影响就不同,家长要学会利用这个社交圈,将孩子带向正确的人生轨迹。如果是同学圈,他们交流的话题基本是在以班集体为圆心,向各自家庭和所见所闻所学延伸的范围;如果是社会圈,范围相对扩大,沟通的内容和学习可能会较远,但这个圈子肯定会有共同的兴趣,比如:共同的梦想(音乐、艺术等),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家长就要给与支持并且融入这个“小团伙”,掌握“小团伙”的基本动态;还有可能圈子比较混乱,圈里的伙伴和话题不积极、甚至不健康,家长此时也不能强硬、干脆地剥离开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有方法的、在合适的机会向孩子讲清楚利害关系,同时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新的朋友圈,引导孩子走入一个健康的“小团伙”。有这样一个案例,班主任发现班里一个平时热爱文艺经常参加歌唱比赛的孩子开始上课走神,偷偷的带耳机听歌,下课经常和学校里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穿着也有了很大改变。班主任留意到这些,并没有正面斥责他,而是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里,耐心的与他长谈,这才得知这位学生是喜欢上了摇滚乐,班主任结合他的实际情况,成绩中游偏下,面临中考升学,但是声乐方面非常有天赋在比赛拿过奖,为此他建议他学习艺术,以此为升学途径,并向他描述了成功案例,这位同学在指点下努力学习专业,以老师分享的师哥师姐的成功案例为目标,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15~22岁孩子开始听男女朋友的话,因为进入青春期了。在身边开始有心仪的男(女)朋友了,请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谈恋爱了,不要这么武断,到底是早恋还是在练习和异性相处的方法,需要了解情况,如果只是单纯的朋友交往,家长大可不必忧虑,这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应尊重他们的交往,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念,明确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择偶标准等;如果确认有早恋倾向,更不能一棒打散,双方父母应和班主任紧密沟通,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创造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当然是在家长视野范围内在一起,不是单独地,给他们创造开放式地沟通,家长积极对待,引导孩子们并肩努力学习,树立共同的、积极的目标,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诋毁孩子心目中的对方,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都会分道扬镳,因为孩子们彼此接触得多了,时间久了,发现对方的优点越来越少,缺点全部暴露,受不了彼此的缺点,刚刚涉世的孩子,宽容不够,导致分开。假设没有分道扬镳,孩子拥有共同的、正确的目标,有明确的路径,两个人相互帮助,努力奋斗,又何尝不是好事呢?(未完)


拒绝造就——尊重成长规律(二)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