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课堂: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6个月前 (12-11)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

最近我读了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

一是刷新了我对课堂的认识。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过课堂和我的生命,我的生活的关系,可能和大多数老师一样,仅停留在课堂是课堂,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娱乐是娱乐。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课堂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顾过去的6年的课堂,发现在我的课堂当中,自己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生命,所以作为老师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她在影响着更多新的生命体。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我们老师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课堂的生活过好,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生活。我们就要好好去设计自己的课堂生活。有一句话感受很深,李政振涛老师写道“人类要有光,要有希望,就要有课堂,就要有我和你”。自人类文明以来,有教育以来,教育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当中,我们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推动更多的生命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想到这里,我对课堂更加敬畏,更加想要把课堂凸显出我们生命的状态。

我记得今年上半年,在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上,有听张老师也分过分享过,我们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也就是我们自己这个生命体就是最后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敬畏课堂,把它当做自己的生命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来做,要设计好用好我们的课堂生活,让课堂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课堂就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要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

二是我离理想的课堂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李老师用六个大字“实、长、清、细、深、融”总结出一节好课该有的样子,让我对好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原本认识的好的课堂,学生能够参与度很高,能够有收获。

首先第一个字是“实”,李老师借用了叶澜先生曾经用过五个识字来形容,扎实的课堂、充实的课堂、丰实的课堂、平实的课堂和真实的课堂。对于老师这个职业而言,有扎实的课堂是最基本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课堂。因为只有扎实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现在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充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也不是浪费自己的生命,而是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收获。丰实的课堂,它也是一种生成的课堂,因为我们在教学当中是离不开预设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真正的课堂它一定是有生成的部分,而不是按照我们预想的规定好的教案一步一步发展,因为课堂的本质就是动态生成的。第四个平实的课堂也是常态下的课,除了公开课,还有赛课、说课等等,其实最常态的课是最养人的。因为我们平时都是家常课,而家常课就相当于我们老师每天都要吃的家常饭菜,它是最能够滋养教师的成长,也是最有效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最后是真实的课堂,因为真实的课堂是有缺憾的,就像我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因为有了缺憾我们才会去反思,才会成长,有问题了我们才会去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最真实的样子它是不完美的。

第二个字是“长”,即生长的意思。我们的真实的课堂它是有生长感的,而不是是我们按原来的样子按部就班。从我们的直觉我们可以看出一节课它是不是有生长,看学生的生长点,课堂的推进纵深感,,以及学生在一个层面向另外一个层面这种生长的感觉。

第三个字是“清”,指的是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我们要清楚地教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教学内容,清楚学情,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不是空着脑袋走入教室的。我们在教学设计当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学习当中的困难和阻碍是什么,不同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然后再针对性的去改进设计。其次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要把把学生中心放在第一位。清晰学情,是我们要对照学生的学情,解读学生哪些地方已经掌握了,哪些地方还存在混淆。此外还包括价值清晰、目标清晰、内容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和指令清晰。在这些当中,我对前几个方面比较清晰,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环节清晰和指令清晰。有的时候我会在环节上存在混乱,具体来说,每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怎么去推进下一个环节,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不是很清晰的,怎么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方案。指令不清晰,在课堂上有时候没能够给学生下达比较具体的指令,导致效率会比较低,甚至是误解老师的意思。所以在指令清晰方面还需要下功夫,比如说小组合作要达到什么要求,任务是什么,这些都是要很清楚。

第四个字“细”,即细节,因为在课堂上的细节最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水平。李老师列举了十七个小组合作的细节,包括训练的起点,合作前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底线,分工小组代表发言的第1句话,评价反馈,组际互动,台上台下互动,板书形式,动笔,学段特性,学科知识特征和素养特性。李老师详解地回答了小组合作要注意的细节,虽说这些都是非常细节的地方,但是却很重要。

第五个字是“深”,指的深度学习,主要是升到思维里,深到情感里和深到审美里。思维方面,尤其是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是做思维的体操,在平时的课堂里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有设计思维,设计时聚焦学生的高阶思维。深到情感,在“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常常被忽略,其实在目标设计之初,就应该想清楚要深入的情感目标是什么,而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一条重要的路径,我们不能够让情感变得越淡薄,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情感的发展。最后是审美,对美的学习,虽然有美术学科,音乐学科,但是其他学科也有它的美,比如说数学之美可以表现在图形之美,规律之美、字符之美等,可以把它深入到不同的学科。

最后是“融”字,2022版新课标里面也提到的跨学科融。因为真实社会当中的问题,它是没办法通过某一学科的所见所能来解决的。正因问题解决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跨越学科边界来解决问题,学科间需要进行合作。还有跨时空的融合,这也是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线下线上的融合。此外还有五育融合,这也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李老师提出的这6个关于好课的标准已经是非常的完善了,从不同的方面一一进行了概述和举例,让我受益匪浅。

三是在试错中完美,在学习过程当中,试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老师而言,教学它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试错,然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们可以把每个课堂当做自己的作品,很多时候课堂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把课堂当做是自己的艺术品,或者是说是自己的一部创作,然后不断地去打磨它,把它变成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记忆,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有时候我们学习他人的课堂,但是每个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人的课堂就是他的生命课堂的一个照见,因此,我们不能照搬他人的课堂去创作,而是应该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李老师谈到了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我们确实有时候会在教学时照搬教案,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中是有很多种状态发生的,不能够按部就班,要根据课堂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找到最佳的状态。“不经试错的课堂是不完美的”,通过不断打磨让课堂接近完善。

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课堂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自然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不要被完美的预设所束缚和捆绑,要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思想,通过不断艰辛的试错和调整,然后逐步生成一节一节属于自己的生命课堂。


我的生命课堂: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