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耳听都不一定为实

3个月前 (01-18)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

今天听到一位班主任说,他们班里有个男生非要请假回家,原因是他自己带的汉堡被人偷吃了。

偷吃还不要紧,关键是把里面的夹心肉吃了,只把皮给留下了;关键是他们宿舍有人看见了是谁,还没人告诉他。他太气不过了,各种情绪难以承受,不想和他们在一起待着了。

而且他的东西已经不止一次被人偷吃了。

经过班主任的劝说和处理,找到了那个偷吃他汉堡的人,他说不知道是他的汉堡,以为是谁谁的。

如果这样的话,可能这个要请假的同学是自己内心戏演错了。

但是真相到底怎样,可能这位同学还有老师永远都不会知道。

他还讲了一件事,说是班里的多媒体屏幕坏了,调出监控来,看到有人在班里打羽毛球,羽毛球飞到了屏幕上。

“但是也不能就认定是羽毛球把屏幕砸坏了呀,班里监控有死角。”他说。

后来再深入调查才发现原来是有人玩篮球,把屏幕弄坏的。

如果只是看到羽毛球飞到了屏幕上,就认定是打羽毛球的同学把屏幕弄坏的,那么真相也就被掩盖过去了,后面能不能浮出来不一定。

我跟儿子说了这事,他说起来自己曾经在学堂的时候的一次经历。

一位姓秦的同学把学堂的什么东西打坏了,但是他和另外一位姓高的同学经常他们三个一起,所以最后他们三个人一起赔偿的。

他这么说,我都有些不明白,他继续说,因为秦姓同学的妈妈(是学堂一名的老师)一定认为他的孩子是好的,所以说了也不会有用。而且高姓同学还说想办法他们自己不说,又能让老师知道是秦姓同学打坏的。结果是没能做到。

作为秦姓同学妈妈,学堂的这位老师,还有其他老师,包括堂主,都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除了三个孩子。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实。

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要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和纠纷矛盾,不能以为自己看见了听见了就可以判定了。

就像孔子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那是在他们周游列国的时候。

颜回负责煮粥,有一次孔子从颜回身后经过,正好看见他拿着勺子往自己的嘴里喝着粥。

颜回一直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是看到这一幕,孔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匆匆过去。

但是孔子心里怎么也放不下这件事,于是就在颜回端上“第一碗粥”给他喝的时候,说“这第一碗粥”要先用来敬供先人。

这时颜回告诉他,这次粥不能用来敬供了,因为他已经喝过了。“当我掀开盖子准备看看粥好了没有,一阵风吹来一些柴灰被吹到了锅里。我想把有灰的一点粥舀出来倒掉,但是当舀出来的时候又不舍得了,这么艰难的日子珍贵的粥,我于是把它喝了。”

颜回的话大抵如此。孔子很难为情,而且在接下来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把这件事讲出来给学生听,告诉大家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里也不要想当然认为事情就是怎样。

作为一名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无论眼见还是耳听都不一定为实,不要在心里先认定莫须有的事实。

这样既真正地帮助了学生,也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眼见耳听都不一定为实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