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普通人如何彰显自己——《史记·列传》阅读札记

3个月前 (01-30)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6 已阅读

文/涅阳三水

这一次读的是《史记》的列传1—10,
涉及到的人物有伯夷,管晏,老子韩非,司马穰苴,孙子吴起,五子胥,颜回,商君,苏秦,张仪。

伯夷这个名字,初初的印象是在中学时候,至于是什么样的一个典故,让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却已经忘却了。

而今,再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就勾起了一种熟悉感,所以就来读一读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管仲和晏平仲,这两个在我的印象当中,才能不相上下,位置也不相上下,对于国家都有杰出的贡献。

老子韩非子孙子,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人物,怕是啃不动也就放弃了。

苏秦和张仪是演讲家,他们游说在各国,用一张嘴巴和才华走天下,这是阅读中望尘莫及的所在,也就逃避。

五子胥和孔子,他们的故事听得太多,所以也做了放弃。

只有把伯夷叔齐拿出来,认真读读了。

~~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

他们是弟兄两个,双胞胎,还都是王子。

父亲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叔齐在父亲死后,又把王位成给了伯夷。

伯夷怎么说也不干就逃走了,没想到的是叔齐跟着也逃走。

那会儿,周文王已经离世,被周武王拉着去征伐商纣。

伯夷和叔齐走在路上,看到了这回事,就拦住周武王的马车:“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刻为仁乎?”

周武王伐纣成功,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情,他们拒绝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山上,靠野菜充饥。

~~

故事不长,却有很多感慨。

他们两个,对这件事,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司马君在《伯夷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他们两个积善积仁,也有着良好的品行,可是居然给饿死了。

太史公想到了孔子的学生颜回,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结局也是饿死。

对此,太史公来问了一句: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读着这样的句子,忽然间想到了一代伟人的一句话: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这篇文章放在列传的开始位,是不是就点明了太史公的观点:天下事天下人,顺应时代发展,皆可歌颂。

想来也是,之前的本纪,世家,之后的列传,到篇末之后,都有太史公的赞誉,而伯夷列传这没有。

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天道与人事相背,对善人自有善报的说法,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

写到这里,忽然间又想起来方方的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涂自强特别特别善良,也特别的努力,刻苦,勤奋,与人为善,给身边的每个人都摆着笑脸。

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就是患了肺癌而终。

涂自强的行为,和伯夷叔齐颜回相比,不是同样的命运吗?

这么想着,忽然就哀伤起来了。这样的充满了负~型~量的人物以及故事,采史公为什么要记录下来呢?

反复读这一列传的末尾一段。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孔子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也是孔子的话。

贾谊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贾谊还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原来机关在这里呀!

~~

伯夷叔齐的贤明,是因为得到了孔子的赞誉,名声才更加显亮。

颜回虽然好学,但还是因为他追随着孔子,所以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

那些居住在深山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和入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才可以。

如果没有圣人的表彰,那么一辈子就会被尘土埋没,不会被世人所称颂。

我又想到了隐居东篱下的陶渊明,辋川山谷的王维,他们因为有当代圣人的提携,所以才会被世人传颂。

想想看,在那些远离我们的时代里,有多少平民之士,因为没有圣人的提携,埋没在尘土中。

在这篇列传的结尾,太史公这样感慨: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读着这样的文字,又想到了我自己,更是感慨不已: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这才是太师公写这篇传记的初心:让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去提携有才有德的平民。

放在当下的环境,也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有才有德,就可以去寻找德高望重的人,去放飞自己的才华。


读书|普通人如何彰显自己——《史记·列传》阅读札记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