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卫灵公》(一)

3个月前 (01-27) 0 点赞 0 收藏 0 评论 8 已阅读

——《论语》学习一周总结梳理(15·25--32)

《论语·卫灵公篇》已经学习了32章,再有剩下10章《卫灵公篇》就要学习完了。回顾《卫灵公篇》前32章,一个感觉就是夫子之道——“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在开篇点明君子小人之别后,第三章即点明了“一以贯之”的脉络思路。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本章是孔子与子贡(端木赐)之间的对话。孔子问子贡:“赐呀,你认为我的所学是博闻强记而成的吗?”子贡回答:“是的,难道不是吗?”夫子说:“不是的。我的所学在于一以贯之。”

子贡才思敏捷,自视甚高(从“子贡方人”可知),在孔门弟子中列言语科高材生,同时也是商界奇才、外交能才、为官高才(曾为鲁、卫之相)。从《论语》全书可以看出,子贡是在夫子去世、庐墓六年之后才悟“道”的,最早也是在颜渊、子路去世后才“顿悟”的。

怎样讲?本章就是实证。《论语·里仁篇》第15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有一天,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呀!我的学说是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起来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比子贡小十几岁的曾参,孔子说他“参也鲁”,这时不会超过28岁,听了孔子说“一以贯之”之后,马上说“哦,我知道了。”这正如“拈花一笑”一般,好像一个哑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其他师兄弟问曾参时,他又能搬来一架梯子,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忠恕”来解释。

然而,子贡听了老师类似的话后,却以为老师是“多学而识之”的。朱子注解说:“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这是这一对话场景的缘起。

前两天,一位“简友”在我2019年2月11日的简文《一以贯之》(那时初学《论语》,理解的也不深刻透彻,至今也不算明白)后留言说“‘一’以贯之,何谓也?”我简单以《朱子语类》中朱子的一句话回复道,“且如钱贯谓之贯,须是有钱,方贯得。若无钱,却贯个甚!”“一以贯之”,作为成语是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今天且不说“多学”与“一贯”的关系,仅就近两周所学,围绕本篇“君子之道”的主题,是如何“一以贯之”的,略作回顾。

本篇第二十五章,“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提出“谁毁谁誉”的“君子之道”,是源于三代的“直道”,紧接着就用大量篇幅围绕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来“一以贯之”。

第二十六章,“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叹三代直道之风已不复存在,岂不需要深思。

第二十七章,“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叹今人巧言乱德之风(乡愿)盛行,君子应当深思明察。

第二十八章,“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言君子应当如此深思,细辨明察。

第二十九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非三代之人,何有三代之Z,道外无人,人外无道,君子应深思。

第三十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当改过为先,叹今人之不改。

第三十一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自述学习路径。,要学思结合。所得三代之道,始于思,入于学。“志于道、据于德。”

第三十二章,“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忧”即是思,“忧道”就是学的方向趣向问题。


一以贯之《卫灵公》(一)

本文收录在
0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